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当年背诵 《谁是最可爱的人》

2021-1-9 11:44|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67507| 评论: 0|原作者: 贺震|来自: 阜阳日报

  女婿的外公罗立极九十大寿,恰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如今的耄耋老人当年风华正茂,跟随所在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身了那场立国之战。战争结束,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时,服从国家分配,远离湖南老家在江苏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去年10月老人离休前,工作多年的泰州学院领导向他颁授了一枚抗美援朝纪念奖章。
  
  早在2020年初,女婿的爸妈就筹划着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为老人家好好办一场生日宴。临近生日,亲人们纷纷从湖南、泰州、仪征赶赴南京,一家四代几十人济济一堂。生日那天,老人特地佩戴上抗美援朝纪念章,面带慈祥的笑容与后辈们先后合影。
  
  生日宴上,我们围在老人身边一起回顾那场战争,听他讲自己终生难忘的保家卫国故事。其间,自然而然讲到了魏巍笔下的著名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老人对魏巍笔下的故事和人物记忆犹新,如数家珍。这也勾起了我对自己40多年前一段求学经历的回忆。
  
  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后来几十年工作生活中,不知道读过多少文章,但《谁是最可爱的人》却是给我留下记忆最为深刻的一篇。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读初二,语文课本选入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语文老师董中男要求我们人人会背诵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依稀记得隆冬的一个早晨,董老师点了我的名字。
  
  我的老家在阜阳农村,那时条件很差,寒冷的冬天,教室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我的衣着也很单薄,身处教室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听到董老师点到我的名字,便应声而起。本来这篇课文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但那天不知道为什么,一开口竟背得磕磕巴巴,背了几句以后,才开始变得顺畅。与此同时,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注入体内,全身不知不觉温暖起来。如今想来,那是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吧。当心思全部沉浸到文章所记述的情景中之后,寒冷似乎也离我远去。
  
  《谁是最可爱的人》主要记述了志愿军战士的三个故事,一个是松骨峰战斗,一个是马玉祥在熊熊烈火中救朝鲜小孩,还有一个是在防空洞与志愿军战士对话。我读初中时,对课文之外的逸事一无所知。及至后来,陆续读到关于这篇课文的故事,竟发现文章之外的故事同样精彩。
  
  据说,当年《人民日报》邓拓社长看了魏巍的这篇文章后十分激动,破例将此文放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作品一经发表,立刻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毛泽东主席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总司令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上,高声赞扬此文,并点名让魏巍亮相。全场人员望着从座位上站起来的魏巍,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后来,这篇文章也传回了朝鲜战场,极大鼓舞了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斗志。
  
  一篇短文,为人民子弟兵树起了一座英雄丰碑。一篇短文,影响了数代中国人。魏巍在其整个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但就社会影响看,《谁是最可爱的人》无疑要超过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东方》。这在中国新闻史、文学史上,可能都不多见。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共提到14位烈士的名字,但其实有的人并未牺牲。只是囿于当时的特殊情况,一时没有确切弄清楚生死。因此,后来出现了两位“活烈士”李玉安和井玉琢,成就了另一番佳话。
  
  李玉安和井玉琢在松骨峰战斗中身负重伤,被送回国治疗,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位自解放战争起分别立功10次、11次的“活烈士”伤好后,回到黑龙江省地方工作,一位做粮库工人,一位做普通农民。在40年的漫长岁月里,两人不约而同隐功埋名,甘当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李玉安几乎年年都被评为粮库的先进工作者,井玉琢十多次被评为县乡劳动模范。
  
  《谁是最可爱的人》约用四分之一篇幅,描写了一位“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的志愿军战士马玉祥。这位在熊熊大火中抢救出朝鲜儿童的志愿军英模,1958年转业到地方后,30多年间,先后在多个单位当领导,一直两袖清风。三年困难时期,宁肯挨饿,也不用功劳证去申领粮食补助。
  
  与李玉安和井玉琢一样,几十年里,马玉祥也没有告诉世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自己就是魏巍笔下的那个马玉祥。每当别人问起,他就以“相同名字的人多了”搪塞过去。直到离休后无官一身轻,感到再不承认就对不起那段历史,对不起长眠异国他乡的战友亡灵,才道出实情。魏巍闻之赞叹道:“高粱老了色更红啊!”
  
  我女婿的外公罗立极转业到地方几十年间,也是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甘于奉献,虽然不似魏巍笔下的人物那样享有盛名,但同样不负“最可爱的人”的称号。
  
  《谁是最可爱的人》也对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以致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因为这篇课文,1980年高考成绩发榜后,我与同班的另外两位同学一起毫不犹豫在入学志愿书上填报了军校,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国防事业。如今虽然离开部队多年,但我的衣橱里依然挂着一套整洁的军装。无论身处何地,心里想着“最可爱的人”的称呼,此生不敢有丝毫懈怠。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