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土地情结,深植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基因里。从先民在黄土里播下第一粒种子,土地便不仅是生存根本,更成了“安土重迁”的精神原乡——它是“万物土中生”的坚实依托,是“落叶归根”的深深情结,更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根”。 如今的孩子,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可能见过超市里摆放整齐的菜品展示柜,却不知茄子刚摘下时蒂上沾着泥土;认得动画里的番茄精灵,却没摸过带着晨露的番茄秧……或许,土地情结在他们身上变得有些抽象。 很多城市出现的“共享田园”“QQ农场”,给出了破题的答案。恰如近期颍东区袁寨镇引人关注的“共享田园”,菜园被分割成26平方米的小田垄,一年365元的租金,吸引不少家长和孩子参与。孩子在这里亲手播种、采摘,与土地亲密接触。在这里,农作物不再是课本上的枯燥名词,而是会呼吸、有温度的“伙伴”。 笔者以为,培养孩子的土地情结,还需“可触、可感、可懂”的日常:阳台上种盆番茄秧,村里开一块“共享田”,让孩子动手翻松板结的土块;吃饭时指着青菜说“这是奶奶辛苦种的”,要珍惜粮食;读“春种一粒粟”时,带孩子到田间播种,让诗句照应现实。 土地情结不是说教,是蹲在田边看种子破土时的专注,是摸过瓜藤后手掌心的痒,是听爷爷讲曾经的麦收时眼里的光。当孩子的脚踩进泥土,手握过种子,他们便会懂得:土地不仅是生长庄稼的地方,更是生长乡愁、根脉的地方。 不妨带孩子走进田野里——让他们触到瓜藤,闻到土香,听见青苗拔节的声音。或许,这便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