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活因“土改”而幸福

2021-6-30 08:28| 编辑: 刘黎 | 查看: 32663| 评论: 0|原作者: 程红梅|来自: 颍州晚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社会,从远古至今,农业一直是这个庞大国家最有力的经济支撑。而土地在人类的生产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七零后,我也曾经历过中国土地改革的变迁,感受着土地改革给我家带来的影响。我对中国的土地改革也有着自己切身的体会。
  
  记得刚记事时,土地还没有包产到户,我们一家人挤在两间土坯屋里。每天早晨,一家人草草地吃过那填不饱肚子的菜饼子和红薯稀饭后,家里的大人便被生产队长吆喝着上工去了。母亲说,一个村的妇女、“农会”(农村人对男劳力的称呼)集中在一起,嘻嘻哈哈地说笑着,干活时能省点力气就省点力气,再说了,饭都吃不饱,哪来的力气去干活儿?到了收获的季节,每家只能分到一点屈指可数的麦子、 豆子、红薯之类的粮食,根本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于是每到半晌,我就饿得前胸贴后背。家里晚上经常不做饭,这样虽说可以节省一些粮食,但弊端是经常会在夜间饿醒。
  
  1978年11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为中国的土地改革加了一次助推剂,揭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不久之后,土地包产到户,我们的日子稍微好过了一些。因为我们村庄在沙颍河边,作为行洪区,人均土地很少,只有五分。这么少的土地,要养活四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谈何容易!所以父母的压力可想而知。那时每家每户,或房前或屋后,必有一个粪堆,自家的粪水、草木灰等堆在一起,沤上一年。到了秋天一架车一架车地拉到田间地头,给土地增肥。于是放学后或周末,作为家里的长女,拉粪土成了我和父亲的重,拉着车子吃力地上坝子一步一顿的艰辛,下坝子时车子飞快下溜时的提心吊胆,深深地烙在了童年的记忆当中。
  
  父母伺弄土地,比对我们几个孩子还上心,在田间精耕细作,甚至一个大块儿的土块儿,父亲也要把它弄碎了,以期能获得更多的收获。因为粮食收下来,不仅要养活我们姐弟四个,还要交公粮和提留款。那时,为了顺利交上公粮,母亲总是把家中最好的粮食晒干、捡净,然后去交公粮。收粮食的粮站在镇上,全镇的人都要把粮食送到那儿去。粮食收获后,交公粮的大军一字排开,绵延数里,都在焦急地等待粮站工作人员的检验。他们手里拿着一根特制中间带凹槽的铁质长柄的器具,从粮食袋儿的侧面插入袋中,带出一些粮食来验。若是质检员说行,我们就如获大赦般地连连说“好 、好”,赶紧给送到粮站去;如果说不行,则要拉回去重新晒、捡,再去送第二次或第三次。
  
  可即便父母把土地当孩子般的宝贝,可由于地少,依然填不饱我们饥饿的肚子。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不知何时,我们村的人开始学会了手工编织 ,编一些筐啊,篮子啊,卖了补贴家用,日子才勉强过得下去。
  
  光阴荏苒,时间很快到了2006年,国家为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种地不但不用再要交公粮和提留款,反而有了各种补贴。加上我们姐弟几个成家后都先后离开了家,家里终于不再为粮食发愁了。由于我们家在行洪区,2010年前后,我家的有一亩多地因防洪需要被征用了,由于人均土地变的更少了,根据国家相应的政策,我父母每人每月有300元失地补贴,而且也领上了退休金,再加上我们姐弟四个经常给父母一些补贴,他们的日子终于越来越好了。
  
  现在父母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时令蔬菜瓜果,精心摆弄,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谁回家了,父母就给我们大包小包地装上满满几袋子。虽然不忍心让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去田间劳作,可他们总是不听,说让土地在那儿闲着多可惜呀,如果不干活儿,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是啊,父母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如果你现在让他们离开土地,他们是真的舍不得。我们几个都说要把父母接到城里来住,可是,说什么他们也不同意,说已经习惯了农村生活。曾担任过生产队会计的父亲说,农村的生活越来越滋润了,还是呆在乡下好。共产党真的是太了不起了,让中国十三亿人有饭吃,有衣穿。村村通上公路,门前也修上水泥路,用上了太阳能路灯,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呀。
  
  现在我们把父母的房屋重新翻盖了,两个弟弟也先后回村盖起了三层的楼房,并且装修一新。父母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内,心情开朗,满面红光。白天锻炼锻炼身体,看看电视,再到田间地头伺弄一下土地 ,每天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现在伺弄土地,对他们来说,再也不是为了糊口,而是为了打发时间,锻炼身体了。
  
  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母亲说,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现在能过上这样幸福的日子,真是要感谢共产党,感谢党的好政策。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咱也买车了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