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孩子多走进社会大课堂

2021-7-20 08:17| 编辑: 刘黎 | 查看: 21737| 评论: 0|原作者: 马运成|来自: 颍州晚报

      骑上电动车,载着一双儿女,途经10多个城市,跨越1000多公里……阜阳一对90后夫妻,从7月11日起开启了一段冒险又欢乐的旅途。此举引发网友热议和称赞。(7月19日《颍州晚报》)
  
  眼下正是暑假,在这炎炎的夏日里,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时间,这是摆在许多家长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和热议话题。新闻报道中的这对90后家长李双云、王成成的做法,无疑值得广大家长借鉴。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他认为人的教育来源有三种:自然天性、事物、人为。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应当“回归自然”,因为他们天性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对周围的各种未知事物充满好奇,让孩子融入社会、走向大自然,是一种很好的快乐学习和成长方式。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爱
  
  默生有一句经典名言:“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李双云、王成成利用暑期带着孩子骑行“一路向南”,让孩子亲近大自然,通过讲故事、欣赏美景、背诵《三字经》、领略地方风土人情、遇到困难向当地人寻求帮助等方式,激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又能提高孩子观察世界、掌握新知、建立自信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在健康快乐中获得知识、得到成长,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陪伴教育、亲子教育。
  
  其实,让孩子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并非在假期里才行。一年四季,只要家长愿意,机会总是有的。利用周末或公休假,家长可以随时带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春天去郊外踏青赏景,夏天陪孩子游
  
  泳戏水,秋天去看看丰收的田野,冬天在雪地里打闹堆雪人,都是让孩子增长见识的机会。我国心理学家李子勋曾经大力呼吁,家长要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他说,孩子的心智具有一定的发展序列,最
  
  早亲近大自然的阳光、风雨、草石、溪水等,是必须的。
  
  然而反观时下,我们身边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方面,普遍存在着“教育焦虑”,
  
  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正是快乐成长、活泼贪玩的年纪,却被家长罔顾其个人爱好,及早地安排到舞蹈、琴棋、绘画、外语等名目繁多的“兴趣班”里。一些学龄儿童呢,刚刚走出学校,暑假里又回到各种补习班里“补缺”“补差”。
  
  笔者如此说,并非是否定课堂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课堂教育依然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只是提醒一下众多家长,在重视孩子日常学习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全面发展,不能把孩子培养成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要做到劳逸结合,平时多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闲暇之余多让孩子走进社会和大自然,诚如明朝大臣、知名书画家董其昌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