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哒、哒,咚—哒、哒……”周日上午9:30,颍州区九龙镇五坑村农家书屋,准时响起非洲鼓的节律;一群乡村儿童端坐其间,每人抱着一只鼓,边唱边打,欢快又自信。这是阜阳市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五坑村开展音乐学习小组活动的场景。不少孩子已参加了7次练习活动,渐渐掌握了非洲手鼓的基本功,能大大方方在家长面前演奏一曲。 用音乐为乡村儿童赋能 “孩子变化很大,即使在家练习也能感觉到她很投入、很有激情。” 今年8岁的季书馨很珍惜每周一次的音乐学习,不仅课上认真学,课后也认真练,虽然才上7次课,妈妈已经明显看到了她的变化。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阜阳市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李雪敏更加确信,当时选择以音乐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项目是正确的。“当时,我们从省民政厅争取了一个‘益童赋能’助力乡村儿童成长的项目。”李雪敏介绍说,这一公益项目主旨是为乡村儿童赋能,李雪敏和同事思来想去,决定利用学习音乐的形式丰富乡村儿童的课余生活。 “在农村,很多儿童没有机会接触艺术类培训项目,他们没有才艺,显得怯懦不自信。李雪敏想通过音乐学习,给乡村儿童的童年带来一抹亮色,开阔他们的眼界,为以后成长增添自信。 几番思索、多方联络后,李雪敏和同事决定带孩子们学习非洲鼓。“一方面,非洲鼓成本比较低,容易提供足够的教材教具;另一方面,非洲鼓相对容易学,能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出演奏效果,给孩子们带来自信。”恰巧,李雪敏接触到五坑村一位在阜阳从事音乐培训的村民姚邦友。在他的热心帮助下,李雪敏带着两位青年志愿者,把非洲鼓带到了五坑村。 通过走访动员和村民微信群宣传,兴趣小组初期招募到20位小组成员。“我们先和家长开座谈会、签订接受服务同意书,公布小组规范和积分制度。”6月1日,非洲鼓兴趣小组第一次活动正式开展,给五坑村带来不一样的热闹。活泼有力的拍打、团队之间的配合、多种多样的展示方式……非洲鼓激活了孩子的情感世界和自我表达能力,近2个月时间、7次授课,孩子们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相对松散的服务关系 7月18日上午,一到五坑村农家书屋,就有两位家长向李雪敏反映“不想继续学了”。李雪敏详细了解情况、认真劝导后,无奈接受了这一现实。几乎同时,又有两位新同学加入。 “出现这种情况也在意料之中。”对中途退学的两位学生安慰之后,李雪敏又抓紧时间,和其他学生的家长聊天、了解情况。“我们的工作不只是一周一次兴趣课,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对这些孩子产生积极影响。”虽然不从事具体教学,但李雪敏每周都会跟随授课志愿者一起前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情况、家庭环境和条件、心理变化,有时还会到学生家里做家访。每位学员的家庭情况、最新进展,李雪敏都一清二楚。 “非洲鼓第六次练习:孩子得到了老师表扬,我们都很开心!小组孩子都在说课程变难了,面对新事物,要勇于接受挑战,更要坚持不懈努力……”第7次活动开展前,李雪敏一一查看家长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发的练习感言。活动开展到第7课时,家长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倍加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但李雪敏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习到了一定瓶颈期,有些孩子家长有些懈怠。”对此,李雪敏及时跟家长和学生沟通,一方面叮嘱家长一定督促孩子坚持练习,一方面鼓励孩子们迎难而上。“坚持下来,到10月份在全村表演,还要请表现优异的学生到阜阳城里玩。” 社工帮扶的困难与坚守 “和孩子学习一样,我们做社会服务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李雪敏坦言,社会服务工作相比一般的志愿者活动,更具有持续性。最近两年,李雪敏连续争取了两三个项目,都投放在五坑村。社会组织介入脱贫攻坚、关注高龄老人和留守儿童,以及此次正在做的“益童赋能”,李雪敏从2019年开始经常往五坑村跑。“长期持续地投入工作,有助于改善社区弱势群体的状态。” “最需要社会服务工作的就是乡村,但社工组织长期到乡村开展工作会面临交通不便等困难。”李雪敏说,一般社工项目对费用审查比较严格,交通补贴金额有限,在“益童赋能”项目中,他们经常需要联系爱心人士提供交通帮助,不然就要在交通出行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尽管如此,李雪敏和其他社工还是克服种种困难,持续来到五坑村开展服务。“益童赋能”不止音乐学习小组一项内容,还包括生活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拓展等。其中,生活技能提升课堂已经开展了4次。前期,李雪敏通过走访,招募10名独立生活、收纳能力较差的儿童,教他们“七步洗手法”等卫生习惯和收纳技能等生活习惯。针对这些孩子的家庭居住环境,益民社工用项目经费给他们购买了10套衣柜,将在最后一次生活技能课上发放给孩子,并后续跟踪了解家中衣物收纳情况。 “这个项目持续到10月份,我们还将继续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孩子课外生活,提升他们的学习生活技能。”同时,李雪敏又在争取一个资金为1万元的小项目,也将放在五坑村开展。“积沙成塔,一点一点地努力,一点一点地改变。”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