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八旬老人为保护古镇古迹搜寻资料、登记造册 带领村民打捞石构件、自费建牌坊…… 席栋才介绍百年祠堂 沙颍河流经颍上与颍东交界处,有个天然形成的元宝形河湾,当地人称为“千仓湾”。现在是颍上县新集镇政府所在地,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昨日,本报报道的李氏宗祠(李家祠堂),就在这座古镇。 古镇现存有老街、李氏宗祠、地藏庙、牌坊残件、碑刻等古迹。古迹能保存到今天,除了政府的保护外,与一位老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也分不开——他就是今年81岁的席栋才。 古镇情缘 30多岁就开始关注古迹 前几天,虽然高温,席栋才却还是趁早上去老街转转,里面的石碑、青石条,都是他眼里的“宝贝”。 席栋才,中共党员,1963年高中毕业后在当时的建筑社工作,1982年到颍上第六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工作,1998年任新集镇商业社区党支部书记,一直到退休。他读过私塾,进过学堂,热爱传统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新集人,对古镇充满感情,30多岁时,就开始着手保护古镇的古迹。 “永兴集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东汉末年,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城,确定了向南用兵的战略思想。他派人驻兵许都,准备南征。由于许都所在地位于沙颍河上游支流,张辽等人在押运粮草过程中顺沙颍河而下,在靠近古慎城以南的回水窝子停船堆放粮食,这片元宝形的河湾便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千仓湾。”对古镇的历史,席栋才如数家珍。后来,这一片开阔的元宝形河湾商旅往来日渐增多,市场逐步繁荣,建立了客货码头,人们又称这个地方为“大兴集”。直到明崇祯六年(1633年),这里才定名为“永兴集”,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中期。 四处奔波 搜集古牌坊资料、构件,登记造册 “永兴集老街曾有四座过街牌坊,在西大街三座、小南门一座,被称为颍上县永兴集四牌坊。”席栋才告诉记者。为了收集这些牌坊的资料和相关建筑,他一直四处奔波。 席栋才查阅颍上县县志、区志等历史资料,与健在的老年人交流,整理古镇历史,并形成了《新集镇地名文化调查材料》《关于新集镇千年古镇名胜古迹的追索》等资料。 经过席栋才多方了解,发现在西大街李氏宗祠大门西侧五十米左右有一座过街单牌坊,是清朝光绪二十二年建造,“倒塌过早,没能找到有关建筑。” 第二座是在李氏宗祠东侧四五十米的过街牌坊,一个双牌坊、一个单牌坊; 第三座牌坊位于双牌坊西边五丈许,为李氏第十三世李人初之妻杜氏的“乐善好施”单牌坊,建于清道光十年;第四座牌坊位于小南门…… “双牌坊和单牌坊都在1950年修新集乡占沟闸时被拆除,大部分石料运到占沟岸边,只剩下无法运走的牌坊横梁遗弃在原地。一些石料修闸用不上,被附近村庄的居民拉走,修建了三座桥。”席栋才说。他对这些散落民间的物件都登记造册,“以后如果能用到,可以按照名册找回。” 倾心守护 带领村民打捞石构件 贷款48万元修建牌坊、长廊 席栋才保护古镇古迹的故事有很多。1995年,有个村民拉的两块石雕件引起席栋才的注意。他仔细查看,发现是老街上牌坊上的构件,就不让村民拉走。 “这是我用两袋水泥换的。”“我给你买两袋水泥,东西你留下。”就这样,席栋才自掏腰包,把两块牌坊石构件保留了下来。 同年,席栋才带领居民到占沟闸打捞沉在水下的牌坊石构件。当时修占沟闸时,拉了不少古牌坊的柱子,像石狮子等有造型的石刻不规整,修闸不好用,有的被推到占沟里。 当时,大家在水下摸到一个石狮子,系牢后吊出水面。石狮子刚拉出水,席栋才赶紧叫大家停下来。“绳子系的地方是石狮子胸前如意,如意是镂空的,不能承受太大拉力。如果出水后再拉,肯定要断裂。”他让人重新系住石狮子的脖子,顺利打捞出水。 有一块功德牌坊上的构件,流落到下湾村一户周姓村民家里。为了追回这个构件,席栋才先后去了四趟。 大到石碑、石条,小到一块旧砖旧瓦,他都尽力保护。 “很想复原古街容貌,但是古牌坊已经无法恢复,就想着做个仿古的。”2016年,席栋才先后两次共贷款48万元,前往山东嘉祥订制仿古牌坊和文化石,经过相关部门审批,还修建了亭子、长廊等设施。目前,牌坊等设施已成为古镇一道文化景观。“现在两笔贷款都还清了。” 今年7月26日,他在两公里外的曹园村,发现三块新集老街上的铺路青石条,立即自掏腰包运回老街。 一个承诺 “只要活着,就要把祠堂、老街保护好” 近年来,颍上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坚持文物调查和保护先行,积极推进文物的展示利用,注重将传统文化内涵充分纳入城市发展,彰显文化内涵。 新集镇党委政府对老街古建筑等古迹开展调研,镇政府拨款维修李氏宗祠。对席栋才多年来自发保护古镇遗迹的做法给予肯定与支持,并积极争取政策项目,推进古镇保护开发。目前,颍上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一家文化产业开发公司,该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将新集镇打造成皖北千年古镇,发展文化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去年,颍上县公布的第二批历史建筑共11处,新集镇有3处;2019年,新集镇永兴集被评为安徽省第五批千年古村落。如今,李氏宗祠已列入颍上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颍上县第二批历史建筑。在老街,牌坊残件、石碑、青石条等难以移动的老物件随处可见。一些砖瓦之类的小物件,存放在李氏宗祠,以便修复使用。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不会放弃,把祠堂、老街保护好。”席栋才说,近年来政府和相关单位对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很多老建筑在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开始进行修复,“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要守护好,大家一起努力,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