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这是他留给子女最珍贵的“财富”

2022-10-10 09:06| 编辑: 刘黎 | 查看: 25854| 评论: 0|原作者: 任刚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73岁老党员完成遗体(角膜)捐献

刘继梅向记者展示父亲志愿捐献证书

      这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在工厂里工作时,他兢兢业业;下岗后,他靠烤红薯养活全家;2020年疫情发生后,他将捡破烂积攒的5000元钱全部捐献;10月7日下午,他因病去世,子女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含泪将他的遗体(角膜)无偿捐献……他叫刘善言,是颍州区鼓楼街道文德社区一名老党员,去世时73岁。

  曾为疫情防控捐献5000元现金

  10月7日20:30许,记者在市人民医院综合楼病房里,见到了刘善言的大女儿刘继梅。她坐在父亲生前的病床边,翻看着父亲留下的遗体(角膜)捐献志愿书。这是清贫一生的刘善言留给子女最珍贵的一笔“财富”。

  “他是4个多小时前走的,很平静,没有痛苦。”刘继梅红着眼眶,向记者讲述起父亲的生前往事。

  在刘继梅的记忆中,父亲是个正直而倔强的人。父亲曾是阜阳地区某厂下岗职工。在厂里干质检工作时,他特别讲原则,有客户带着礼品找他在质检时“高抬贵手”,他就把礼物如数退还。上世纪90年代,他成为下岗职工。他没有怨天尤人,学着小商贩自己制作烤炉,在胡同里卖起了烤红薯,撑起了家庭一片天。老伴患上重病,他不向组织伸手,凭借捡破烂、卖瓜子等,给老伴治病,还清了债务。

  文德社区党委书记刘海华至今还记得,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刘善言找到社区,当场捐出5000元现金。“那是老刘一个个旧瓶子、一张张废报纸‘捡’出来的5000块钱啊!”刘海华说,当时大家都劝刘善言少捐些,毕竟他生活不宽裕,可一向和蔼的老刘却犯了“倔”,说什么也不同意。

  “在那年的抗疫中,老刘是我们街道个人捐款最多的一位。”刘海华说。

  签署遗体(角膜)捐献志愿书

  10月7日21时许,在市、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见证下,来自合肥中科大附一院的工作人员获取了刘善言的角膜,蚌埠医学院的工作人员将老人的遗体送上了车辆,将做医学研究用。

  刘继梅告诉记者,父亲捐献遗体(角膜)的想法由来已久。去年7月初,她和妹妹回家看望父亲,一向身体硬朗的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愿望:百年后,将无偿捐献遗体(角膜)!

  刘继梅和妹妹当时不理解。刘善言再一次犯了“倔”,他反复做子女的思想工作。他是老党员,平时想到社区里做志愿者帮大家做点事,因为年龄大而力有不逮。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始终都挂念着他,每到节假日,总会带慰问品前来探望,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去帮助解决。他就想尽可能地为国家作点贡献,捐献遗体(角膜)救助他人,传递温暖。

  最终,姊妹俩同意了父亲的要求。2021年7月26日,她们在遗体(角膜)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字。

  希望为国家的医学事业作点贡献

  9月16日,刘善言因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被确诊为淋巴癌晚期。10月7日,老人去世。

  刘继梅说,父亲之所以有捐献遗体(角膜)的愿望,还希望医学专家通过对自己身体的解剖研究,为国家的医学事业作点贡献,帮助更多患者解除病痛的折磨。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今年,我市已有12人完成了人体器官志愿捐献。志愿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角膜)的市民,可以到户籍所在地的县红十字会或直接到市红十字会领取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表,完成志愿登记。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