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珍视民间自发的善举

2023-11-7 09:09| 编辑: 刘黎 | 查看: 7320| 评论: 0|原作者: 朱启业|来自: 颍州晚报

      前几天,前往颍州区东清小学接送孩子的家长们,发现学校南大门的人行道上停放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车上摆满了半新的童装童鞋,车顶还贴着一张写有“衣服鞋子,需要拿走”的纸条。(11月《颍州晚报》03版)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各种生活物质供应和保障能力比以往要充裕很多,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显着改善,生活水平更是一年好过一年,单纯依赖社会和他人救助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生活中没有需要帮助的人。只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一些人对于帮助的形式、内容和范畴发生了改变。于是,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群乐于助人的“义工”。应该注意到,“义工”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时,往往会故意弱化具体的个人属性,强调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同时会放大公益的社会属性。
  
  具体到上述报道中的张女士,她在做义工的过程中结识了爱心人士姜培培。姜培培表示,自家孩子多余的衣物不少,还有以前开展各种爱心活动时剩下的童装,都不太好处置,如果社会有需要的话,可以捐给那些需要的孩子。于是,张女士与姜培培达成共识,将姜培培孩子多余的衣服、鞋子整理干净后,用电动三轮车拉到学校旁边,并写上“衣服鞋子,需要拿走”的纸条,让学生或者家长按需拿走。
  
  这个过程中,张女士没有大声张扬,也没有主动上前,只是默默地看着有需要的人取走所需要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既维护了需要帮助者的尊严,也让姜女士家的衣服和鞋子实现了“剩余价值”,让这场社会公益犹如春风化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其实就是对公益最好的诠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尊崇和倡导的文明风尚。
  
  有人说过:一个人扔掉的垃圾,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财富。在一个物质十分充裕的社会中,每个人或家庭都可能会因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或对审美标准的不同,会定期淘汰一些多余的物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这些被淘汰的物品并非失去了使用价值,相反,可能会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生活或精神上的必需品。
  
  一句话,我们要珍视来自民间的微小善举,让人人都能在彼此给予的善意中,文明而又有尊严地活着。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