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龙王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通过“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官方网站,可以查到237个叫“龙王村”的地方,几乎每个省份都有“龙王村”。阜阳就有颍州区九龙镇龙王村、阜南县龙王乡龙王村、太和县赵庙镇龙王村,颍上县夏桥镇还有个龙王庙村。 颍州区九龙镇龙王村北依蜿蜒的泉河,九龙沟横贯其中。当地民间流传着“救龙”的传说、欧阳修和九龙沟的故事;石碑上记载着这里曾经的码头;一排排新房见证着新农村的美好未来……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一段“救龙”的传说 深冬时节,大地的诸多颜色褪去,九龙镇龙王村的仿古牌坊,显得高大、抢眼,让人远远就能注意到。 仿古牌坊的西侧,便是龙王村党群服务中心。天气好时,旁边的文化广场上,常有一些村民带着孩子晒暖。 在龙王村的整体规划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里有老泉河故道,还有九龙沟等河流,水网密布。村子由原来的温庄、姚庄、龙王三个自然村合并重组而来,是九龙镇第一大村。 “龙王村原名龙望堂,这里面有个龙王人口口相传的故事。”82岁的村民魏浩新是名退休教师,说起村名的由来,他兴致勃勃地聊起了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古时天上掉下了一条龙,但当时干旱无雨,龙就搁浅在村子里无法腾飞。当地老百姓发现后,就从家里打水往龙身上泼,帮它重新腾云驾雾。连续泼了好几天的水,搁浅的龙终于重新腾飞。飞起来后,龙又回头望了望村子。所以,人们就把村子称之为“龙望堂”。后来,龙望堂渐渐演变成了龙王堂,直至如今的龙王村。 龙王村关于龙的传说还有不少。 九龙沟由龙王村西北流入泉河。对九龙沟颇有研究的安徽省淮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胡天生介绍,九龙沟是颍州区和临泉县的界河,属于泉河的支流。 “关于九龙沟的来历,有人说是欧阳修开挖的,也有人说是苏东坡所开。”胡天生认为,欧阳修和苏轼在颍州任职时间很短,很难开挖一条30多里的长沟。“而且,文献中并没有见到他们与朝廷的有关往来文书,所以可能不是他们开凿,但疏浚它是有可能的。” 在位于龙王村的九龙沟上,还有座南北走向的“状元桥”,建于2019年。仔细观察会发现,新桥下面还藏着一座老桥。老桥名为“太平桥”,属清代单孔石桥建筑,用青石构件扣榫,在桥拱顶端镶嵌有龙形石雕,龙头在南、龙尾在北。那里,流传着关于“状元”的传说…… 如今,传说的真真假假已经没有人考究,但传说展现的是龙王村人的善良与淳朴。 一段逝去的繁华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除了关于龙的传说,就是龙王集老街曾经的繁华。 沿着村里的龙王集老街一直向北,就会发现不少人家门口堆放着残缺不全的石条。“这些都是以前铺在龙王集老街路上的。”68岁的村民李纪芳是土生土长的龙王老街人,她仍记得这条集市从前的繁华。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这里是一条石条路,分为南街、中街和北街,集市上吃的、喝的、玩的应有尽有。每到逢集时,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到这来赶集。不仅如此,还常有村民请来戏班子搭台唱大戏。上世纪八十年代,老街修了水泥路,那些废弃的石条就被村民放在家门口。 一个小村庄为何曾经会如此繁华?答案在龙王集老街北头一块石碑上即可找到。 据记载,龙王集位于老泉河边,当时有个码头,南来北往的老百姓都会在此乘船。因此,这里曾修建一处阁楼。阁楼内供奉有降妖镇水之神,楼顶有一盏长明灯,楼下住有打更巡夜之人。 码头一度成为粮食等商品的重要交流中心,不少客商进行来往交易。“龙王堂的兴盛得益于泉河黄金水道,当年繁荣的水上物流,也促进了龙王集的繁荣发展。”龙王村党总支副书记罗伟指着眼前依旧宽阔的河道说,商业的繁荣也让不少商人在此定居,所以龙王村的姓也特别多。“最多的时候,村子有70个姓,还有比较少见的邬姓、於姓等。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场洪水过后,集市往南迁移到了现在的九龙镇上,这里渐渐地冷清下来。” 一个崭新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龙王村虽然没有了历史上的交通枢纽作用,却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发展特色产业、盘活村集体资产。村里企业生产的豆制品畅销省内外,一幢幢漂亮的农家小楼排列整齐,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 此外,在龙王村党群服务中心东侧,村里还利用公建基础设施,收集整理了传统的农村老农具和老物件,建起民俗馆,向群众免费开放。 “建民俗馆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乡土、记住乡愁。”龙王村党总支书记洪萍介绍,龙王村民俗馆建成以后,村民积极地参与,把家里的老物件捐赠出来。 现在,民俗馆里的展品有400多件,吸引越来越多群众走进民俗馆,了解龙王村的前世和今生。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