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古称汝阴、顺昌、颍州,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早在几千年前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劳作的吗?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昨日,记者来到阜阳市博物馆,发现不少与劳动有关的文物。今天,就来透过这些文物了解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吧。 石斧、石锛: 砍伐树木、防御野兽 一走进阜阳市博物馆“阜颍之昌——阜阳历史文化陈列厅”,就能看到展柜里摆放着一些石器,其中有一些是古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石斧、石锛。 在位于临泉县杨桥镇郭沟行政村王新庄自然村北400米处的王新庄遗址中发现的石器就有石锛、石斧等。经考古专家认定,王新庄遗址是一处原始先民废弃的古村落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数千年。 石斧、石锛如何区分?石斧,用于砍伐等多种用途的石质工具,斧体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近似长方形,两面刃,磨制而成,多斜刃或斜弧刃,亦有正弧刃或平刃;石锛,是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重要的生产工具。 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黄海燕介绍,石斧、石锛既可以作为劳动生产工具,用于砍伐树木、加工木材等,也可以当作武器,遭遇野兽攻击时保护自身安全,是妥妥的农耕渔猎、日常生活“好物”。 有孔蚌镰:收割农作物 除了石斧、石锛,记者注意到,市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些新石器时代的有孔石斧、有孔蚌镰。 “有孔石斧、蚌镰也是重要的生产工具,相较于早期的石斧、蚌镰,它们的磨制工艺更复杂、更专业,也反映了古代先民制作工艺的进步。”黄海燕说。 黄海燕介绍,其中有孔蚌镰比较特别,是用蚌壳磨制的镰刀,锋利无比,主要用于收割农作物。 灰陶拍:修整陶坯 市博物馆中,还有新石器时期制作陶器的重要用具之一灰陶拍。它是在陶坯成型且未干时用来修整器物的,可以使因手制等因素导致坯体结合不良之处紧密牢固,让器物表面更光整。 黄海燕介绍,最早的灰陶拍是素面的,后来逐渐出现弦纹、方格纹、锥刺纹等纹样;形状也开始发生变化,出现虎形、鱼形、青蛙形等各种特殊造型的灰陶拍。“用这样的灰陶拍修整陶坯的同时,还可在陶坯表面留下拍印纹饰,起到装饰作用。”黄海燕说。 陶纺轮:可纺线做衣 位于临泉县城关街道流鞍河南岸的老丘堆遗址,曾出土有陶方鼎、陶纺轮等,经考古学家认定,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陶纺轮是新石器时代用来纺线做衣的生产工具,纺轮中间的小孔可以插入木柄或骨柄(即捻杆或锤杆)组合成为纺锤。拨动锤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松散的纤维扭成一股,再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细丝缠绕于锤棒上,一手提拉一手抽放,将细丝拉紧纺成更结实的线。 陶网坠:用于捕鱼 除了种地、织布,古人还发展渔业。捕鱼时会用到渔网,这就不得不提市博物馆中陈列的陶网坠了。 陶网坠是新石器时期一种使用渔网捕鱼的辅助工具,网坠表面均打磨光平,中间一般有一横向凹槽,两端各有一竖向凹槽。凹槽也称绳槽,用于把网坠固定在网上,作为撒网和拉网的关键部件,可以帮助网下沉从而实现有效捕获鱼类。 铜锄、铜锸、铜铲: 春秋时期的农具 如今,在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势头下,锄头、锸等农具成为农民田管的辅助性用具。殊不知,在古代,这些物品则是农民干活时使用的主要工具。 在阜阳市博物馆,有一批春秋时期的铜锄、铜锸、铜铲。 其中,铜锄是用于除草、松碎表土的农具,锄的曲柄曲端纳于銎中,实际是横装木柄。黄海燕介绍,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铜锸则是开河渠和做垅的农具;铜铲可用于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青铜铲的形制,是在长方形青铜片的一端,连铸着一个截口为方的或椭圆形的銎,銎内可装柄。”黄海燕说。 此外,我们现在常见的铁犁铧、铁镰、石磨等农具,最早可追溯到上千年前。市博物馆中就有汉代的铁犁铧、铁镰等。“汉代,铁犁的结构与零件已经基本定型,具备犁架、犁头和犁辕,用牛牵引。”黄海燕介绍。 “古往今来,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透过这些‘劳动文物’,我们可以想象到古代劳动者的勤劳,感受到他们的智慧与力量。”阜阳市博物馆馆长刘建生表示。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