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六代人守护一张弓

2025-5-28 10:1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963|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通讯员 武艳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在阜阳市博物馆里有不少本地出土的弓箭等文物,展示出阜阳传统弓箭的魅力。

  家住颍东区的张利所在家族中,六代人前后历经160多年,在祖传制弓技艺的基础上将阜阳传统桑木弓制作技艺传承下来。2024年,这项技艺入选阜阳市传统技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利展示自己做的弓


  本土制弓,多以桑木为主材

  “阜阳有记载的‘弓’的历史,最早可推至西周。”市博物馆相关人士介绍,据阜阳及其他地方出土的青铜器上铭文记载,西周时期发生的一场战争中,有军队俘获胡国的兵器中就有弓。“古代的胡国,就是现在的阜阳。”

  此外,上世纪50年代,在原阜阳县罗庄生产队(现阜阳师范大学新校区附近)发现了汉代汝阴侯墓,在墓中出土了木弓和弓弥(木弓弓梢使用)、箭簇等弓箭实物。“中国最早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中,有‘荆之干,妢胡之笴……此(制箭)材之美者也’的记述,说明制作弓箭杆的较好材质,来源于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范立功介绍。

  关于阜阳传统弓箭制作的起源等如今已无从考证,但在阜阳民间,有不少会制弓的手艺人,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桑木弓制作技艺。

  《考工记》有关弓制作材料的记载称:柘木为上,檍木次之,岩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竹最次。其中,柘木也是桑科。阜阳制弓,之所以多以桑木为主材,是因为桑木为材料制出的弓柔韧性、弹性等都非常好。另外,阜阳的地理环境也适合桑树生长,取材容易。

  张家传承制弓技艺160多年

  将传统桑木弓制作技艺系统性传承下来的,当属家住颍东区的张氏一族。

  “我们家族进行桑木弓制作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阜阳传统桑木弓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利介绍。

  张氏第十世先人张清玉是木匠出身,1860年加入捻军抗清,在军队中学会了弓的制作方法。捻军失败后,张清玉做回木工,行走乡里,以制作家具为生。后来,其侄子张连贵(张利太爷爷)继承了他的弓箭制作方法与骑射技艺,结合本土制弓技艺自制弓箭在乡间猎兔及小型禽类。张连贵的儿子张迎军(张利爷爷)虽懂弓的制作方法,但因当时的弓箭无太大用途,他也不再制作弓和箭。张迎军之子张百苗曾参军入伍,1965年在内蒙古服役期间,学会了骑术。退役后,他根据父亲的口述和幼年所见实物的记忆,重拾家传的桑木弓制作技艺,并教儿子张利制作,张利成为第五代传人。至张利儿子这一辈,张氏祖传桑木弓制作技艺已经传至第六代。

  难在训弓上

  “阜阳传统桑木弓制作,需取生长期三十年以上、无结疤、结桑葚的桑树,桑木纹理要选择直顺、密实的,需阴干三年以上、以切西瓜的形式刨开,选用其中一部分,使用传统小铁刨,刨出大体弓形后进行训弓(校弓),还有打磨、表面处理等多道工序。”说起传统桑木弓的制作,张利就有说不完的话。

  在长辈的影响和教授下,张利从小就会点木工活。在他18岁那年,在父亲的指导下,做出了生平第一张弓。

  “因为有木工的功底,做出弓的大致形状是不难的。不过那时没有电动工具,全凭刨子等工具手工做,需要至少两天的时间。”张利说,难的是训弓,要在制出来的弓体上穿上弓弦,一点点拉伸,20厘米、30厘米、35厘米……每次拉伸都要感受弓体各部位的受力是否均衡,以便进行“修整”。“这个过程也需要一到两天。”张利说。

  此后,就是给弓体上三遍桐油,还需阴干两到三天。“纯手工条件下,制作一张弓得十来天。”在一遍遍的练习、打磨中,张利的制弓技艺得到了提升。

张利指导工人制弓


  不断创新,研发新产品

  除了打磨制弓技艺,多年来,张利还通过各个渠道搜寻、拜访民间的老木工,结合自家传承,整理出阜阳传统桑木弓制作技术方面的资料,形成了选材、开料、制弓胎、初造型、弓体成型、训弓、抛光上油等一套完整工艺。2024年,阜阳传统桑木弓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在传统桑木弓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张利通过不断创新,研发出符合现代体育竞技要求的现代桑木弓,还开办制作弓的企业,生产的传统桑木弓远销国内外,主要用于传统射箭比赛。企业生产的桑木弓,除了使用桑木材质,还配以竹、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成为复合材质弓,更轻巧、更有现代感,而且射程更远。除了材质,在弓的外形上,张利还带领团队研发出扁形弓、圆形弓、接稍弓、反曲弓,取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十几项。“虽然现在部分制弓工艺采用机器代替人工,但传统桑木弓的关键工艺还是得人工来做,如弓体细节打磨、训弓等,需要师傅的经验和匠心。”张利说。

  张利还多次前往外地学校进行传统射艺及桑木弓箭展示,让更多人了解、爱上阜阳传统弓箭。目前,阜阳传统桑木弓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共有11人,分布在安徽、广东、江苏等地,让这一传统技艺走得更远。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