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正是颍淮好丰景

2025-9-23 08:41|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435|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 特约摄影 宿飞|来自: 阜阳日报

——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秋风过处,五谷飘香。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广大农民在丰收时节迎来自己的节日。

  作为江淮粮仓,阜阳用不足全国0.5%的耕地,生产出全国近1%的粮食,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百亿斤以上。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卖“原字号”到提升附加值,从“物的新农村”迈向“人的新农村”,我市以实际行动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在广袤田野上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颍东区口孜镇洪沟村村民采收南瓜


  农业发展有“智”更有“质”

  “看,玉米穗子沉得压弯了秆,太喜人了。”近日,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淙祥踩着露水来到田间,身后的300亩地玉米正翻着金浪。

  “以前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是‘拿起遥控点开关’。”徐淙祥的种植基地里,配备了臂展近50米的大型自走式桁架喷灌机、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

  徐淙祥还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指导各乡镇成立科学种粮理事会,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增收行动。目前,协会发展会员近千名,通过“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太和县30万亩小麦、20万亩大豆、10万亩夏玉米的优质高产和节本增收。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智能农机装备和先进农业技术,运用5G、数字孪生等为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翅膀。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数据。”在颍上县,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系统为科学化、精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也让颍上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种粮大户宋亭周种粮底气更足。

  卫星遥感“天上看”、无人机“空中拍”、物联感知设备“地上巡”……年,颍上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搭建了这一数字平台,将园区农田划分为一个个“格子”,每一个都编号录入智慧农场管理系统。依托系统,田里安装上了孢子捕捉仪等智能配套设备,时刻监测着湿度、温度和光照强度等,并实时传输到数字平台,为农事作业提供准确依据。

  插上科技“翅膀”,农业发展有“智”更有“质”。2024年,我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农机总动力分别达到94.67%、795.1万千瓦,其中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9%以上;粮食播种面积1465.45万亩、总产107.76亿斤,均保持在安徽省首位;优质粮食播种面积860万亩,同比增加40万亩。

颍东区枣庄镇蒋楼村村民采摘葡萄


  延伸产业链擦亮“金招牌”

  实现农业强、农民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是有效路径。

  在位于颍泉区宁老庄镇的阜阳市粮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刚出炉的面包金黄蓬松、色泽诱人。

  “松软有嚼劲,麦香浓郁。”企业负责人汤子威细细品尝后不住点头。他的认可,源自宁老庄镇富民村“一粒麦子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年,富民村通过“村企联建”模式,成功引进粮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企业每天能生产3万斤面包,产品在长三角俏销。

  “经过深加工后,1斤面粉的价格是1斤小麦的3倍。”村里的种粮大户发现商机后,率先流转200亩土地试种“中原国科15号”小麦。今年夏收,小麦平均亩产达到1000多斤。粮颂食品以每斤1.4元的价格全部收购,比市场价高出0.2元。

  “和收购外地面粉相比,成本降了10%。”汤子威计划今年秋种将订单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同时开发全麦饼干、杂粮面包等新产品。

  在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全市各地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出颍州鸡蛋、太和香椿、临泉白山羊、颍上花鲢等一大批绿色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颍东区插花镇板桥村的“瓦大番茄谷”,780亩大棚里种植着鲜食番茄。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亓文明介绍,公司始创于年,成立初期就以扶贫农场的形式带领周边农户种菜、卖菜,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专注于鲜食番茄全产业链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年产量1800万斤,年产值高达2.6亿元,累计辐射带动超1500人就业。

  从种粮食到卖面包,从带领农户种菜的扶贫农场到鲜食番茄领域的“明星”企业……一个个鲜活的乡村故事,见证着阜阳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火热实践。

  数据最有说服力。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绿色食品“双千亿”计划,今年上半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25.2亿元,增长16.84%。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阜阳味道”,香飘长三角。目前,我市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16个,今年上半年,面向沪苏浙地区农产品销售额达377.86亿元、增长3.2%。

9 月20 日,在临泉县姜子牙文化广场举行的农产品展销活动中,农民现场直播卖农产品


  从“面子”美到“里子”

  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平坦整洁的乡间小径,淮河水面上渔舟悠然……初秋时节,颍上县王岗镇淮罗村更美了。

  淮罗村被誉为“淮河风情的庄台人家,美丽乡村的生动样板”,先后获评安徽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等。

  “和美乡村,最直观的美就是村容村貌。”王岗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整治村内沟塘和黑臭水体等,实现水清岸美。

  我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获批建设省级精品示范村15个、总数达28个,获批建设省级中心村79个、总数达个,总数均居皖北首位。

  和美乡村建设,既要“面子美”也要“里子实”。为此,我市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联动,让乡村有“生态颜值”更有“经济价值”。

  在颍东区枣庄镇蒋楼村名扬农业采摘园内,360余亩连片大棚整齐排列,葡萄架上硕果累累。游客们手提果篮,穿梭藤架间,体验采摘乐趣。

  蒋楼村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打造葡萄种植基地,以采摘体验为纽带,实现农田变景区、果园变乐园。目前,村里种有葡萄、香梨等,形成“休闲+采摘+销售”

  的完整产业链。

  “深耕农旅融合赛道,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枣庄镇党委副书记陆志强说。

  在“富口袋”的同时,我市也注重“富脑袋”,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颍淮大地上一条乡村振兴的“幸福路”正越走越宽广。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