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阜南县曹集镇的安徽德星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80台织袜机高速运转,赶制销往美国的20万双袜子订单。 这是该公司本月接到的第四批外贸订单。订单量骤增,公司负责人但利华却喜忧参半——车间人手不足,部分生意只能忍痛推掉。为解燃眉之急,他到镇政府寻求帮助,希望就近招工。 得知企业需求后,曹集镇同光村党总支书记张章率先行动:“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这是好事!”村“两委”干部通过朋友圈转发、广播宣传、入户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动员村民到企业上班。“按量计酬,多劳多得,人均月工资达到5000元。”仅一周时间,镇里便为企业招到50多名工人,目前正分批培训上岗。企业订单已排至9月,随着用工问题解决,预计全年可生产袜子600万双。 在曹集镇,像德星纺织这样的纺织服装、柳木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类中小微企业共有17家,年产值超2亿元,带动5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为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当地通过“镇村申请、县级出资”模式建设标准化厂房,实现企业“拎包入住”。今年以来,曹集镇已签约落地3个项目,总投资6400万元,预计项目年底可投产。 “我们会继续做好‘双招双引’和营商环境优化,让更多企业扎根曹集,帮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曹集镇党委副书记朱利勇表示。 同样忙碌的场景,出现在颍泉区行流镇的盛来俏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这里,工人忙着赶制一批销往南非的服装。 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盛来俏与多家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订单不断,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每月三四千元工资,在‘家门口’上班很满意。”员工刘玉的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企业负责人赵亚曾在浙江嘉兴从事服装整烫、包装等业务,因家乡政策利好选择返乡创业。如今,企业员工超360人,月均工资3500元。 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阜阳一直在行动。 近年来,我市以就业为抓手,实施农村居民就近就业“132”工程——以100个乡镇为示范、新增带动3万人就业、平均每人每年工资达2万元以上。各地在深入了解阜阳籍在外务工人员就业情况和返乡意愿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承接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鼓励乡镇、村建设微型产业园区,因地制宜落实乡村振兴“合伙人”、培育乡村产业等工作举措,通过税费减免、场地支持、就业培训等政策,增强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实现就近就业5.38万人,其中当年新增1.92万人,人均年增收2.26万元。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