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一词,文居词首,旅随其后。阜阳坐拥“千载名城”的历史积淀、“千古名相”的精神标识、“千年伯乐”的人文底蕴、“千万人民”的活力支撑,兼具文化厚度与人文温度。阜阳文旅优势是历史馈赠与时代机遇的叠加,需以系统性思维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现有优势转化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竞争力,坚持文化为魂、人民为本,逐步实现从“资源型文旅”向“价值型文旅”跃升,让“千年文脉”可触可感、“烟火水乡”近悦远来,塑造具有全国辨识度的阜阳文旅品牌,打造全国知名的文化强市和区域性文旅消费中心。 立足“千载名城”优势,深挖历史资源,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通过构建全域文旅空间格局激活历史场景新动能。以颍州西湖、管仲故里等核心遗存为支点,串联“一城一水多节点”文化轴线,打造“千年文脉”主题游览带。结合阜南七彩幻城景区现有夜间文旅项目,增植非遗元素,将打铁花表演与光影技术相结合,形成“非遗光影剧场”,延长游客驻留时间。由于阜阳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东清河、中清河、西清河等内城河贯穿城区,流入颍河,史称“三清贯颍”。得益于这一独特历史人文景观,为阜城打造皖北“烟火水乡”奠定了现实基础。可依托颍河、泉河风景带生态廊道,布局滨水步道、露天茶座、非遗工坊等业态,串联“白天泛舟赏景、夜间观灯品戏”全时段消费动线。同步开发“文脉寻踪”AR导览系统,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古迹标识,即可触发历史人物虚拟讲解,增强互动性与知识性。同时,借鉴天台山“文化活态传承”经验,在管仲老街、颍州西湖等景区引入全息投影、数字孪生技术,还原春秋战国、北宋时期市井风貌,开发“穿越时空”互动体验项目,深化文化认知与情感联结。 借力“千古名相”品牌,塑造文化IP,提升城市精神标识 一方面,打造“名相文化”超级符号,强化城市认知标签。设计管仲、吕蒙等名相卡通形象,推出“名相带你游阜阳”系列短视频,通过幽默叙事展现名相智慧与阜阳风土人情,还原管仲改革场景,突出阜阳管仲故里历史地位,强化“千古名相故里”品牌认知。另一方面,推动IP产业化,延伸文旅价值链。与携程、飞猪等平台合作推出“名相故里深度游”线路,整合管仲老街、颍州西湖等景点,配套“文化讲解+颍州特色宴+漆器手作”套餐,提升特色文旅价值含量。通过提炼管仲“法治思想”、欧阳修“治颍政绩”等文化符号,形成地方特色文化IP矩阵。同时,推动阜阳市博物馆与文创企业合作,以馆藏青铜器、汉简为原型,开发“阜阳文博盲盒”“名相语录手账”等文创产品,提升“文旅+教育”跨界收益能力。 依托“千年伯乐”底蕴,强化人才支撑,激活文旅创新动能 一方面,构建文旅人才“引育用留”体系。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智库,通过加强与高校、研究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沟通联系,拓宽优秀人才引进渠道。联合阜阳师范大学、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非遗传承与文旅管理”特色专业,建立“校企双导师”实训基地,开展高端文旅建设人才培养活动,促进提升行业队伍文化修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会讲“阜阳故事”的本地特色人才。同时,激发本地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打造文旅共生生态。通过举办“阜阳文旅创业大赛”,设立“伯乐创投基金”等,重点孵化“乡村文创工坊”“非遗直播基地”“数字文旅实验室”等项目,实现文旅收益反哺经济发展。此外,在乡村旅游重点村鼓励村民以房屋或技艺入股文旅项目,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分红”的利益共享机制。 发挥“千万人民”优势,推动全民共建,构建“烟火水乡”生活美学 一方面,打造“主客共享”市井文化空间,激活城市烟火气。升级现有“千集百会促消费”品牌,常态化运营“阜阳名小吃”美食市集、非遗年货节等业态。把阜城清河宋街开展的“阜阳十大名馍”“太和板面”等体验摊位打造为品牌,通过“现做现卖+文化讲解”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构建全民参与的文旅治理机制,凝聚发展合力。通过组建“阜阳文旅志愿者联盟”,招募市民担任文化讲解员、非遗保护监督员,对贡献突出者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并给予景区门票、消费券奖励。建立“文旅金点子”线上平台,定期征集市民对景区建设、活动策划的建议,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鼓励本地企业参与“阜阳好礼”品牌共创活动,实现文旅发展与产业增效双向赋能。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