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虽美,也需绿叶扶持。”对于一幅字画而言,精心装裱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二次升华,更能赋予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传统装饰书画的独特技艺,装裱不仅让作品便于悬挂、收藏,更能通过“揭裱”让破损字画重获新生。在阜阳,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金陵字画装裱技艺至今传承着百年手艺。黎金陵,正是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一幅作品历经20余道工序 立秋时分,记者走进位于市人民医院北区附近的黎金陵书画装裱工作室,墙壁四周悬挂着庄重大气的书画装裱成品,晾板上有些未完工的作品等待处理。工作台上,浆糊、毛刷、棕刷等工具排列得井然有序,见证着老匠人的细致讲究。 黎金陵正在工作台旁,对一幅装裱“半成品”画作进行后续制作。只见他先拿出直尺和三角尺校准,后右手持小刀,裁掉作品覆背粘贴的宣纸,使其与画作大小一致。“这一步叫‘方画心’,裁掉背部多余部分的宣纸,确保装裱出来的画作方正。”黎金陵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向记者介绍。 随后的“下绫子”工序更见工夫。所谓“绫子”,就是一种白色或其他颜色的丝织物或丝、棉结合织物。黎金陵按顾客定下的尺寸,把“绫子”剪成宽度不同的“大边”和“小边”,用于画作边缘装饰,若作品需装入相框,这些绫边可作为配套的底衬装饰。如果想以卷轴呈现,还要用“绫子”裁出“天地头”,镶嵌在卷轴上下方,为作品留白,增添韵律。 随后,黎金陵细心地在绫子边缘涂抹浆糊,将它与画作粘在一起。粘好后,在画作背面覆上双层宣纸,增加画作的厚度及质感。最后将画作放到晾板晾干……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包含过滤浆糊、拓字画心、砑石压平等二十余道工序,每一道都需凝神聚力。 忙完手上的活,黎金陵为记者展示了一幅不久前完成装裱的作品,绫边与画心相得益彰,书画墨色温润,整体感觉精美高档。 在创新中坚守百年技艺 谈起技艺传承,黎金陵打开了话匣子:“我们黎氏装裱技艺始于清朝末年,创始人是黎纯一。老人家一生醉心字画收藏,也探索出一套独家装裱技艺。”其孙黎国煌继承祖父手艺,于民国初年开设传统字画装裱坊,以技艺谋生。当时,黎国煌的堂弟黎国琛在店内帮工,也习得黎氏祖上传统装裱技艺。上世纪七十年代,黎国琛在阜城青颍公园内开了一家书画装裱店,装裱技术受到业内人士称赞。黎金陵便是黎国琛的儿子,他自幼随父学艺,从业四十余年装裱字画逾十万幅,其中不乏名家珍品。 在几代人上百年的传承中,黎氏装裱技艺吸纳各地精华,结合地域特色不断创新,形成了色彩明快、形制考究的独特风格。 “阜阳原来的装裱以宋式装裱为主,我们在宋式装裱的基础上,融合了苏式装裱的风格。”黎金陵介绍,宋式装裱是北方的装裱风格,使用花绫色彩多样,苏式装裱则以浅色花绫为主,整体感觉雅致。 此外,黎金陵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结合阜阳地方气候特征,改良了装裱浆糊的制作工艺和储存方法,独家配制的浆糊里添加中药材,使浆糊气味芬芳、易于储存,且有防腐防蛀的效果。使用的复背宣纸、花绫、锦绫、丝带等均为有机材料,具有“可逆性”,可以多次揭裱,能让古旧字画经修复后重现神采。 2020年,黎金陵字画装裱技艺入选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获得保护性发展。 机械冲击下的匠心坚守 眼下,装裱行业引进机械化生产,使得装裱工艺周期变短、成本降低,但黎金陵仍坚守老手艺,一剪一刷精心打磨。 “机器装裱有可能压破纸张纤维,导致墨色失真、纸张变形,降低书画作品的收藏价值。手工装裱能最大程度保留原作的气韵,为作品增色,让作品更具收藏价值。”黎金陵说。 多年来,他以“师带徒”模式培养学徒10余人,指导爱好者20多人,其子黎传远退伍后也加入非遗技艺传承队伍。 如今,黎金陵的工作室成为文化传承的窗口,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院校师生常来观摩。他经常亲自为孩子们演示技艺,鼓励年轻人亲手触摸传统工艺的质感,希望带动更多人关注非遗传统技艺,读懂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纸一绫皆岁月,一刷一裱总关情。”黎金陵用匠心坚守,让墨香与绫纹在时光中延续。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