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舌尖上的乡愁

2025-8-22 09:12|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833| 评论: 0|原作者: 张杰|来自: 阜阳日报

  我到过国内不少城市旅游,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如画风景,还有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深深烙上城市印记的美味小吃。我的家乡阜阳虽算不上旅游热点城市,却是一座被称为“碳水之都”的皖北小城。这里有热爱生活、勤劳智慧的乡亲,有厚重温润的文化积淀,更有带着淮河平原独特风味的各色小吃。其中,最让我魂牵梦萦的,莫过于那一碗粉鸡。在阜阳,粉鸡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密码——当它在舌尖融化的瞬间,淮河平原的麦浪、颍州古城的青砖、母亲厨房里的香甜气息就会如潮水般涌来。

  行走阜阳街头,从早点铺到夜市摊,总能听见带着浓重皖北口音的吆喝声:“粉鸡——热乎的粉鸡嘞!”声音穿过街巷,吸引行人脚步。小贩掀开锅盖的瞬间,鸡汤的鲜香混着红薯淀粉的甜润扑面而来。当你叫上一碗,那晶亮的粉鸡块在清汤中沉浮,缀着翠绿的香菜、嫩黄的蒜苗,宛如一幅活色生香的民俗画。外地人或许听不懂粉鸡的吆喝声,但看到摊前围坐的食客埋头酣吃的模样,便知这味道绝不寻常。

  在阜阳人心中,粉鸡是小吃中的“贵族”。一碗麻糊不过3元,而粉鸡能卖到12元一小碗,即便如此,食客依然络绎不绝。它的珍贵,源于其工艺:鸡肉切块,加入盐、蛋清,用淀粉挂糊后加入老母鸡汤烩制而成。成菜外软内嫩,汤清味鲜,一口咬下,肉汁混着淀粉的滑润在舌尖迸开,有一种“民间的高级感”。

  阜阳粉鸡又称滑鸡,在阜阳人的饮食记忆里不仅是味觉符号,更承载着文人雅士与市井烟火的奇妙碰撞。传说苏东坡颍州为官时,一场夜雨将诗人引向滑集村,农家老太以一碗挂糊鸡汤招待饥肠辘辘的访客。鸡骨熬汤的醇厚与鸡肉滑嫩的极致融合,让这位美食家脱口而出“滑鸡”之名。从此,这道质朴菜肴便裹挟着人文温度,成为独具特色的阜阳地方饮食。

  老阜阳人总爱提起“二中巷口那家粉鸡摊”,摊主是一位回族老师傅,三十年如一日守着煤炉铁锅,每当食客央求“多加点汤”,他总是笑着答应。因味道绝佳,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曾笑言:“每次回家,行李还没放下,先得冲到二中吃两碗——一碗红粉鸡(牛肉制),一碗白粉鸡(鸡肉制),不然这趟就算白回了!”

  如今的阜阳小吃江湖,虽多了烤串、煎饼等外来风味,但粉鸡的地位始终未变。阜阳本土企业正光粉鸡(滑鸡)传承经典配方,融合现代锁鲜技术,还原地道口感,让年轻人也爱上这口“爷爷奶奶辈的味道”。而老街深处的摊贩依然坚守着古法:用荆芥提香,以鸡骨熬汤,那一锅清透却醇厚的老汤,是任何现代工艺都无法复制的灵魂。这些街头小吃,与其说是果腹之物,不如说是流动的人文史诗。叫卖声穿过时光,成为游子梦里的背景音;一碗粉鸡的温热,承载着淮河平原的四季风物以及市井的温情。它像一根无形的线,拴住了远行人的胃与心——当你咬开那层滑韧的外衣,尝到内里粉嫩的鸡肉时,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巷口,听见母亲那句“趁热吃”的叮咛。

  家乡的味道,从不会因岁月而褪色。粉鸡的鲜香,是阜阳人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印记,更是刻在DNA里的乡愁密码。它让我们懂得:所谓故乡,不过是舌尖记住了某一种味道,让灵魂从此有了归处。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捡拾文字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