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一碗面鱼茶 两处是吾乡

2025-8-15 09:31|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901| 评论: 0|原作者: 席振秋|来自: 阜阳日报

  放假了,回到老家。一切还是那么亲切。毛茸茸的小草,嫩绿嫩绿的。傍晚远处的那轮红日,和中午嚣张的模样一点也不一样。红红的,朦朦胧胧的,也软绵绵的。

  天气太热,中午的主食换成了凉面条。面条下锅,一沸就捞出,加入冰凉的井水淘洗三五遍,面条也变得冰冰凉凉。盐少一点,有点味道就行。蒜泥、黄桃丝、黄瓜丝、黑咸菜丝、熟豆角碎,加上醋和香油点缀。色香味俱全。在这酷热难耐的盛夏,来上一碗,全身舒爽。

  但晚饭吃什么,常常让人犯愁。

  一天傍晚,我和妈妈坐在大路边树下乘凉,合欢树的花开得正茂盛。

  妈妈问:“这么热的天,这晚上吃啥呀?”

  我脱口而出:“面鱼茶儿,锅巴馍,炒点酱豆子。”

  “咦,”妈妈笑了,“这个吃法挺稀奇。那咱们试试。”

  我一怔,对了,这是阜阳的吃法。在阜阳,这是再普通不过的饭了。简单又家常。在我的老家,却很少有人这样吃。嘿!我一时兴起:“今晚的饭我来做,让你们尝尝阜阳的特色小吃!”

  说干就干。我兴冲冲去了厨房。先干什么呢?我开始回忆婆婆的做饭步骤。

  我先在一个大碗里放入面粉,然后加入水,朝一个方向不停搅拌,面糊上劲了,搅起来很费力。我端着碗让妈妈搅,让小弟搅,让爸爸搅……一家人轮流攥住竹筷新奇又费力地搅动,边搅边叫:“哟!咋这么大的劲儿!”

  “搅不动呀?黏住啦!”

  全家人笑声不断。

  好了,加点水养着吧。我加了满满一碗水,放到一边等着。

  做锅巴的面里面,水稍微多一点,面软一点,这样蒸出来的锅巴才好吃。婆婆就是这样教给我的。当我把面团擀成了一个圆,中间部分又划出一个圈时,谁看见了都觉得好玩。

  “这是个啥做法?”爸爸问。

  “阜阳的做法。”我答。

  大家又笑。

  “外面一个大圆,里面一个小圆,贴在锅的一圈,这叫团团圆圆。”

  “火别大,小火能煎焦。对,就是这样。闻到焦香味,贴锅的一面就金黄酥脆了,可以出锅了。”

  还没有等到馍出锅,锅里的水就开了,我急忙端出养好的面水,先把水倒进锅,趁着温度稍低,一手倾斜碗,把懂事、听话的湿面团用竹筷扯出一点垂到锅里,开始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这面团,像一条条小鱼儿,在锅里欢快地游动、跳跃。再搅些鸡蛋液淋在上面,一片片,一团团,像小鱼游到了荷叶下、荷花下……呀!这不是一幅“连年有鱼”图吗?这边还没有欣赏够,妈妈又开始喊:“馍糊了,快点来!”原来是调皮的小女儿又加了一把柴。

  惊慌中赶紧起锅,还好,只有几个发黑。一边庆幸着,又想起婆婆的话:“吃糊了的馍出门能拾到钱。”于是说给大家听,几个孩子都争着要吃糊的锅巴,又惹来一阵笑。

  家里有新晒的西瓜酱豆,热油炸香葱花和姜末,倒入酱豆,少放点水,大火烧开,盛盘出锅。淋上点小磨香油,齐活。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吹着黄河故道的凉风,就着皎洁的月光,掰下一块锅巴,蘸上一点酱豆,边吃边点头。喝一口面鱼儿茶,再来一番评头论足。恍惚间,让我一时分不清身在何处。

  这时我才发现:阜阳一道超接地气的吃食里,居然蕴藏着这样的智慧和祝福,难怪我刚回老家没几天,就开始想念阜阳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知不觉,阜阳已成为我的第二个故乡。

  离得太近时,身在福中不知福。远离了,才发现她的美好,又开始想念。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