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奶奶如灯

2025-8-20 09:46| 编辑: 刘黎 | 查看: 2901| 评论: 0|原作者: 来华军

  昨日,遵照父亲嘱托,我去老房整理物件。打开衣柜深处那只泛红的旧木匣,一只晶莹剔透的手镯静静躺着。指尖触及微凉玉质的瞬间,恍惚看见奶奶坐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的模样——灯芯爆出细碎的火星,将她满头的银发映得发亮,而手镯就静静搁在灯旁的针线笸箩里,泛着几点油灯的光。这是2011年奶奶八十大寿时,我在市百货大楼为她挑的礼物。三年后的2014年,她如一盏耗尽油的灯,在冬夜里轻轻熄了。此刻摩挲玉镯,仿佛仍有暖光从指缝漏出来,把她的音容笑貌照得分明,泪水不觉漫过我的双眼。
  
  奶奶的一生,似乎始终与“艰难”二字缠绕,但她总在为家人挑着一盏不灭的灯。爷爷走得早,留下她独自拉扯儿女。白天,她在田地里劳作,汗水浸透粗布衣衫,掌心磨出厚茧;夜晚,奶奶屋里的灯总亮到深夜,昏黄的油灯把她纺线的影子投在土墙上。“只要你们有出息,俺吃糠咽菜心里也甜。”她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用最朴素的信念,为儿孙撑起一片天。后来儿女成家,她依旧闲不住,无论严寒酷暑,田间地头总有她忙碌的身影,仿佛要把最后一丝力气,都化作泥土里的养分,滋养着这个家的希望。
  
  儿女们心疼,劝她歇着,她却总说“没事”,依旧默默为儿孙操持:谁家农忙,她准时去搭把手;谁家孩子没人看,她主动接过来带。她的爱从不说出口,只化作无声的行动,渗透在儿孙生活的每一道缝隙里,成了我们心中最坚实的依靠、最温暖的后盾。
  
  对我这个大孙子,奶奶更是倾注了无尽心血。父亲在部队服役,家里孩子多,是奶奶一手把我带大。依偎在她怀里听故事、跟在她身后在田埂上追蝴蝶、跟着她去亲友家参加红白事,那些时光,是我童年最温暖的底色。后来我成家立业,刚出生的孩子没人照管,那年奶奶已经六十六岁,二话不说,收拾起简单的行囊,只身来到陌生的阜阳城,帮我们带孩子。白天我们上班,她一个人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常常连口热饭都顾不上吃。那一年多,她默默扛着身体的疲惫和城市生活的孤寂,从未抱怨过半句,只把慈爱的笑容留给我们。在婴儿的啼哭与琐碎的忙碌中,她像一盏温暖的灯,静静点亮了我家。她何尝不眷恋老家泥土的气息?只是肩上扛着比泥土更重的东西 —— 那是血脉的托付,是比土地更深沉的爱与责任。
  
  2013年底的那个冬日清晨,天寒地冻。奶奶像往常一样拿起农具准备下地,刚走到家门口,毫无预兆地突然倒下——凶险的脑梗猝然袭来。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昏迷多日的她,听到家人说 “大孙子来了”,竟奇迹般艰难地睁开了眼睛,干涸的嘴唇翕动了许久,才挤出微弱的几个字:“我……没事……”这是她被病魔吞噬数小时后说的第一句话,她是在用最后一丝力气,安慰我们。在场的亲人无不泪目。
  
  在监护室挣扎了十来天,那一天,奶奶浑浊的眼睛茫然地盯着头顶的输液瓶,看着里面翻滚上升的气泡,她忽然喃喃道:“水……开了……”这句看似无意识的话,像一把钥匙猛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是她一生劳作的烙印啊!多少个清晨黄昏,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铁锅里水汽腾腾,她忙碌的身影在灶台边穿梭。即便在生命边缘,潜意识里记挂的,依然是为家人操持的日常责任。
  
  奶奶几乎终日昏睡,那天亲友来探望,在病床边呼唤她,她费力地睁开眼缝,含糊吐出几个字:“毛妮……来了……”接着又陷入沉睡。这是奶奶弥留之际说的第三句话。毛妮是她最小的孙女,也是她一手带大的心肝宝贝。即便意识即将消散,那份对小孙女刻骨的疼爱与惦念,依旧顽强地穿透病痛的迷雾,流露出来。每次毛妮提起这一幕,总会泣不成声——那是奶奶留给她最后的、最柔软的呼唤。
  
  治疗三十多天仍无起色,我们怀着万分不舍与沉痛,遵从医生建议,把奶奶接回了她心心念念的老家。几天后,操劳一生、奉献一生、深爱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奶奶,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奶奶那盏曾温暖我们每个人的灯,终究是灭了。奶奶啊,您用一生的辛劳,换来了儿孙们的枝繁叶茂。您常对我们说:“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公家的便宜一分不能占。”这些朴素的道理,像种子般被您深深埋进我们后辈的心田。如今,您的后人没有辜负您的期望,都在各自岗位上默默传承着您的好家风。
  
  夜深人静时,我把玉镯放在台灯下。灯光穿过玉质,在墙上投下淡淡的光晕,像奶奶当年纺车旁的灯影。这盏灯,早从煤油灯变成了玉镯里的光,它沉甸甸地化作了我生命里一盏不灭的灯,默默提醒我:在喧嚣尘世中,该如何弯下腰,做一个像泥土般深沉、像灯火般温暖的人。而我知道,只要我们还在为生活挑着灯,奶奶就永远在光晕里,笑着看我们把日子过成亮堂堂的模样。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