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牢记嘱托五年间

2025-8-18 08:59|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415|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汪乐意 汪文婕 实习生 许文婷 通讯员 杨露琪/文 全媒体记者   王彪/摄|来自: 阜阳日报

  时代的发展轴上,总有一些关键节点,为我们标注方位、指引方向。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首站即来到阜阳蒙洼蓄洪区,在王家坝闸视察淮河防汛、进企业车间调研就业扶贫、到田间地头察看生产恢复、访庄台人家了解群众生活,对颍淮大地逐梦安澜、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出殷殷嘱托。

  五年,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者的刻度。治水兴业的阜阳探索、乡村振兴的阜阳担当、民生改善的阜阳温度……颍淮儿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努力拼搏、砥砺前行,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一)

  千里淮水,浩浩汤汤。

  “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2020年8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南县王家坝防汛抗洪展厅,详细了解淮河治理历史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情况。

  淮河从河南桐柏山蜿蜒东去,在豫皖交界处稍作停留,再缓缓流向洪泽湖,最终奔流入海。这一“停留”,造就了淮河湾,也诞生了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

  自1953年建成以来,王家坝闸与蒙洼蓄洪区协同作战,16次成功抵御“洪水猛兽”,有力保障了淮河中游重要城市、工矿企业和交通大动脉的安全。

  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次开闸泄洪。

  洪水渐退,在淮河流域特有的防洪工程——庄台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争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

  如何“斗”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阜阳河流湖泊众多,境内除淮河外,还有洪河、颍河、泉河、茨淮新河、黑茨河、西淝河等河流。但因为处于秦岭淮河气候过渡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衡,阜阳也长期受水灾旱灾侵扰。

  一头是丰富的水资源,一头是水灾、旱灾频发,自然环境的矛盾性决定阜阳治水工作必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市委、市政府系统谋划,以现代水网建设为关键抓手,推深做实河湖长制,统筹大水网、大城市、大产业、大枢纽、大粮仓建设,切实做好治水患、兴水利、强水运大文章,不断提升河湖保护治理水平,为加快建设“三地一区”“十个区域性强市”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2021年以来,按照《阜阳市水利“十四五”发展规划》,全市共谋划96个水利项目,总投资1410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投资342.5亿元,年均增幅超20%。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洪汝河治理、七渔河排涝泵站、芦桥沟泵站等防洪排涝工程已建成并发挥效益;颍上济河、临泉界南河、阜南陶孜河、颍泉区茨河等9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已完工;引江济淮二期、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颍河阜阳闸重建等一批重大工程正全力推进。

  乘长风破万里浪。数十年来,淮河沿岸人民逐梦安澜、探寻人水共生的脚步从未停歇。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颍淮儿女将顺应自然规律继续“斗”下去,为美好生活筑牢安全屏障。


  (二)

  2020年8月18日,洪水浸泡过的田野还没有排干,蒙洼已经开始复苏,尚未从防汛中喘口气的乡亲们已经忙碌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了解阜南县开展就业扶贫和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情况,并察看车间生产线,同职工亲切交流。离开扶贫车间,总书记赶往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

  看到乡亲们在田里劳作,总书记下了车。他指出,要因地制宜、抢种补种,尽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争取秋季仍有好收成。要依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做到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这为蒙洼蓄洪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板,如何锻造?

  因地制宜,顺势而行。结合蓄洪区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截至2024年年底,芡实、莲藕等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4.5万亩;肉牛养殖量2.75万头、肉羊养殖量12万只,水禽饲养量76.6万只;池塘养殖面积1.185万亩,亩均产值2000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8万亩。依托当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阜南莲藕”“阜南芡实”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短板,怎样补齐?

  理念转变,天地宽广。在阜南县王家坝镇,政府通过乡村振兴扶持基金,投资1.75亿元建设了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产业园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00余万元,就地就近带动群众就业500余人。当地还依托湿地风景休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沿淮精品旅游路线、培育乡村示范园,激发发展活力。今年3月22日,曹集镇举办的蚬子美食文化盛宴,就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生动实践。

  变化的不只是蒙洼。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党政同责、条块同责”责任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加快突破,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明显成效。

  ——大力实施农村居民就近就业“132”工程,因地制宜规划建设116个乡镇工业小区、乡村特色产业园,规范认定248家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0.8万人,其中脱贫人口3.8万人。颍上县建设90家就业帮扶车间、占全省近十分之一,通过“服务赋能、产业聚合、机制创新”三管齐下,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打造100个乡村旅游点、8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条休闲农业线路,带动近10万农户捧起文旅“金饭碗”,阜阳已成为旅客净流入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实现了标志性转折。颍州区乡村情生态农场新增露营、研学等项目,客流火爆;颍上县淮罗村荣获多项省级荣誉,实施10个发展项目带动集体与农户增收;临泉县长东社区入选省级美食村,农户凭借特色餐饮获利。此外,30条休闲农业线路串联各类资源,涵盖采摘、民俗、风光等元素,其中3条入选全国精品线路。


  (三)

  2020年8月18日,在西田坡庄台的小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亲切面对面。乡亲们告诉总书记:“蓄洪期间,大家住在庄台,电没断、水照供、生活用品有人送。现在水退了,都在抢种补种,水退到哪里,就补种到哪里。请总书记放心!”习近平高兴地说:“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灾害面前,考验着国家的治理能力,也彰显着执政的价值取向:“人民”二字,重如泰山。

  “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出去,减存量、控增量,不搞大折腾,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犹在耳畔,蒙洼干群夙夜不懈。

  为抵御洪水,蒙洼蓄洪区居民曾垒起高台安家。近年来,阜南县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投入13.42亿元,通过发放购房补贴等举措,帮助0.9万户3.3万人从庄台迁出,搬迁率超60%;另一方面,全力推进庄台治理,按照“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美化”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

  近年来,阜南县扎实推进蒙洼居民迁建工作,截至目前,投资约27亿元,搬迁安置9109户33216人。目前,阜南县还计划在老观乡、郜台乡等地新建庄台和保庄圩,用于安置搬迁居民。

  从“避洪庄台”迈向“幸福家园”。如今,离开庄台的群众住进楼房,留在庄台的群众也告别了脏乱环境,真正实现了“让搬出去的人比留下来的人过得好,让留下来的人比过去过得好”的目标。

  阜南王家坝,这个被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乡亲们正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一片新天地。

  与此同时,和美乡村新图景在颍淮大地上加快绘就。近年来,我市高质高效推进“千万工程”,在加强县域城乡规划建设统筹、抓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等七个方面发力,乡村建设取得新提升,村庄颜值变得更高,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即将开局的关键时期,大家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在千万颍淮儿女奋力拼搏下,阜阳的发展必将动力更强、活力更足、前景更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力量!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