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蒙洼大地,稻浪翻滚,芡实满塘,一片片玉米地郁郁葱葱。 “你看这玉米,根扎得稳着呢。”8月12日下午,在地里忙活的阜南县王家坝镇王家坝村村民崔士芳,握着锄头的手停了停,抬头看了看一人多高的庄稼,她转头跟身后的老伴说,难掩嘴角的笑。 搁在几十年前,这样的场景她想都不敢想。 崔士芳至今仍记得,1968年的夏天,淮河水漫过堤坝时她才10岁。当时,一家人只能无助地望着浑浊的洪水吞掉田埂、村道、房屋。“水涨得比人跑得还快,哭都没用。” 这样的记忆,牢牢刻在蒙洼老一辈人心里。其中就包括70岁的王家坝村村民杨文华。 直到现在,他听到水声还有“阴影”,“小时候,房子建在堤坝上,一座挨着一座,路窄得一辆三轮车都过不去。一到汛期,夜里听见水声就睡不着,总怕房子被冲垮。” “现在就算水来了,我们也不怕。”杨文华的话语,代表着诸多蒙洼人的心声。 如今,尽管处在汛期,当地村民也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提心吊胆”;蓄洪区内种着水稻、玉米、芡实、莲藕,一派欣欣向荣。 这些变化,得益于近年来蒙洼地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的显著提升,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濛河分洪道的拓宽疏浚。 站在蒙洼大桥向远处望,濛河分洪道像条绿丝带绕着田野。 拓宽疏浚后的分洪道,能在洪水来时“引走”一部分水,降低淮河水位。“就像给淮河做了个‘搭桥手术’。”对于濛河分洪道的作用,阜南县水利局副局长郭国刚作了个比喻。 郭国刚介绍,濛河分洪道拓浚工程是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0月开工建设。工程包含拓宽疏浚51.16公里的濛河分洪道;新建长41.58公里的蒙洼防汛抢险通道;拆除重建付家岗灌溉站,重建8座生产桥等。工程2023年年底完工,将淮河王家坝段河道行洪能力从6700立方米/秒提高到7400立方米/秒,有效提高了蓄洪区安全标准,降低了蓄洪区启用几率。 濛河分洪道拓宽疏浚后,崔士芳种地更加心安。而令杨文华一家生产生活更加便利的,则是新建的蒙洼防汛抢险通道。 濛河分洪道与蒙洼蓄洪区之间有一段40余公里长的堤坝。曾经,为躲避洪水,群众纷纷把家建在堤坝上。时间久了,堤上道路被密集的房屋占据,仅有狭窄的通道供人通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新建41.58公里蒙洼防汛抢险通道”,被列入濛河分洪道拓浚工程设计中。 这条新修的抢险通道,将濛河分洪道与蒙洼蓄洪区隔开,为守护百姓安居乐业筑起更有力的屏障。“现在,开拖拉机从上面过都没问题。”杨文华说。 变化,还在继续。 今夏,持续高温少雨,蒙洼地区出现了干旱,濛河分洪道的水位降得厉害,沿岸的电灌站“转”不动了。 阜南县曹集镇大同村村民韩永民蹲在自家田边犯愁时,却见姑嫂庙排涝站的闸门动了——原来,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把淮河的水“反向”调进分洪道里。 “4天就补了1020万立方米水!”韩永民伸出4根手指比划着。来了水,当地群众进行了及时灌溉。“你看现在这稻子都是绿油油的。” 从“被动抗洪”到“主动调控”,蒙洼人的治水智慧不止于此。 过去5年来,阜阳市及阜南县着力推进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完成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阜南县境内工程建设,完成洪汝河治理工程阜南县境内工程建设等。 这些,让蒙洼人面对水时更从容。 就像傍晚崔士芳和老伴儿扛着锄头往家走时,远处的淮河水静静流淌,夕阳洒在水面上,泛着金色的光。这幅安宁祥和的图景背后,是蒙洼人治水兴业的生动注脚。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