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省区域医疗次中心,我市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3677所,执业(助理)医师26537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30人。2025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目标78.8岁,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提升,这份亮眼的健康清单背后,是2.6万余名执业医师坚守一线的默默付出。今日,全市医师迎来第8个属于他们的节日——中国医师节,让我们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宋俊在儿童重症监护室察看患者情况 为危重症患儿尽职尽责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太和县人民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主任宋俊铭记在心的工作目标。PICU不仅是危重症患儿的生命安全岛,更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走进太和县儿童重症医学科病房,各类数据闪烁,治疗仪器不时发出“嘟嘟”的提示音。在这间病房里,宋俊经历了无数次抢救患者惊心动魄的场面。 日前,6岁的洋洋(化名)因为外伤脑出血住进儿童重症监护室,当时出现短暂昏迷,复查头颅CT发现血量增大。宋俊紧急联系神经外科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后在儿童重症监护室稳定生命体征,再转入神经外科巩固治疗,经过13天精心护理,洋洋康复出院。 “在没有组建PICU之前,本县的危重症患儿不得不转至市级医院治疗,患儿免疫力低、病情变化快,转运途中病情恶化的风险很大。”宋俊介绍。 为适应患儿需求,2021年,太和县人民医院开始组建儿童重症医学科。运行初期,宋俊基本都在病房里,目的是观察重症患儿的病情,给予及时诊疗。遇到能够处置的病情,就以高效的方法完成治疗;遇到棘手的病情,组织团队积极讨论研究,向上级医院申请协助。“自从有了PICU,原来很多县级医院儿科不能处理的问题,现在都能处理了。” 如今,宋俊和同事打造了服务能力强、诊疗水平高的县级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多次主持和参与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在重症肺炎、脓毒症、休克、惊厥持续状态、重症胰腺炎、支气管异物等危重症救治技术上取得多点突破,其中儿童肺功能检查、儿童支气管镜技术填补了县域空白。“我们必须争取为每一个生命带去生的希望。”宋俊坚定地说。 唐阳平在病房内查房 显微镜下展“绣花功夫” 近日,记者在阜阳市肿瘤医院采访时了解到,该院骨三科(手足显微修复外科)主任唐阳平当时正在做一台急诊手术,一直忙到次日凌晨。 “在我们科室,急诊是家常便饭,且很多手术必须争分夺秒完成。”唐阳平介绍,在高倍显微镜下,面对伤者血肉模糊的残肢断指,手持细如发丝的针线,聚精会神地缝合微细的血管和神经,这便是他手术中的状态。从业20多年来,无数患者的离断血管或组织在他手中重获新生。 近日,40岁的王女士务工时左手不慎被机器挤伤,在当地医院初步处理后,为寻求进一步治疗,她找到唐阳平。经检查,王女士左手背皮肤大面积坏死,部分表皮脱落,左拇、食指指体完全发黑坏死,已无法进行手指再植。 王女士再三恳求医生为她保留劳动能力。为满足患者的需求,唐阳平组织科室医生召开术前讨论会,决定为她实施拇指全形再造手术。 “我们的手术方案是组合再造,取用拇趾的皮肤、第二趾的关节以及腰部的骨组织,拼合成一个外观、功能与缺损拇指一致的手指,移植到缺损处。”唐阳平介绍,手术难点在于将血管、神经完整取下且不受损,然后与拇指残端一一对接。涉及的血管和神经中,最小直径仅0.4毫米,吻合难度极大。 在手术室里,唐阳平借助20倍显微镜,将骨头定位后,再将细如发丝的血管、神经逐一精准对接。在细小的血管上逐一缝合,不仅考验医生的眼力,更考验耐力。手术全程12小时,唐阳平就这样以绣花功夫和运动员的耐力,精神高度集中地完成所有工作。术后,他累得瘫坐在椅子上,久久不想起身。 “我做过最长的手术达36小时,为了对抗困意,我用无菌针头扎过自己,用头撞过玻璃。”唐阳平说,这应该是大部分医生共有的记忆。 不管多累,当看到患者的残肢断指重获新生,听到患者和家属真诚的感谢时,医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唐阳平便觉得一切都值得。 徐钰在门诊看病 驱散患者身心阴霾 “徐医生,我这病比之前好多了,但我担心会复发。”8月17日,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科医生徐钰的诊室内,患者王女士攥着病历本,声音里充满着担忧。作为一名银屑病患者,王女士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未愈,一度失去信心。 徐钰接诊后,认真梳理患者病史、细致分析检查细节,最终精准锁定病因,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慢慢地,患者的鳞屑逐渐褪去、红斑消散。“不用担心,只要配合医生,就不会有问题。”徐钰不断宽慰患者。 40岁的方女士也是一位多年饱受银屑病折磨的患者,她的皮肤如同被“雪花”覆盖,红斑上的层层鳞屑一抓便簌簌掉落。亲戚邻居因误解而退避三舍,疾病的痛苦与周围异样的目光,让方女士逐渐变得自卑抑郁,即便夏日也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徐钰接诊后,仔细研究方女士的病史和用药记录,为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还积极协助其办理银屑病慢性病认定。同时,徐钰鼓励她参与治疗决策,共同讨论治疗计划,帮助其增强信心。 3个月后复诊,当方女士穿着短袖连衣裙,出现在诊室露出光洁的手臂时,徐钰眼里满是欣慰。“皮肤科医生治的不只是疾病,更是那些被皮肤问题困住的情绪和自信,这种‘让一个人重新拥抱生活’的成就感,比诊断报告上的‘治愈’更有价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