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买东西,只有两个地方:一是到大队部代销点,一是迎接走村串巷的货郎。 到代销点买东西,主要是替大人办事。家里缺少日用品了,比如盐巴、煤油、火柴之类的东西,母亲就会把你从正在玩耍的小伙伴堆里揪出来,一手塞给一个煤油瓶,一手塞给你两毛钱,让你去代销点打煤油。虽然有一百个不情愿,但也不得不去,母亲的巴掌落到屁股上,那就是一个红手印,然后还得去。明知如此,何必犟嘴呢? 小孩要买自己的东西主要靠货郎。他们挑着货担,前头是货物,后头是一个篓子。货物装在一个木头做的长方形的箱子里。箱子不深,但面积较大,里面摆满了货物,各色各样的货物,平摆着,上面用一块玻璃罩着,一眼就能看全。后头的篓子里面装满了破烂:破铁、烂铜、旧鞋底、牙膏皮等,什么都有。这是他走了若干村子后的收获。 这些货郎摸透了小孩子的心理,货箱里摆的都是小孩子喜欢的东西,比如溜溜珠子、弹弓、摔炮、宝塔糖、糖豆等。当然还有一些家庭主妇的日常用品,针头线脑什么的,这些都不是小伙伴们关注的。 一进村,货郎就摇动手里的拨浪鼓,“咚,咚咚,咚,咚咚……”有些拨浪鼓前面还装了个小铜锣,声音就变成“咚当,咚当咚当,咚当,咚当咚当……”只要一听到这种声音,小伙伴们就会停掉当前的玩耍,一股脑儿冲到货郎跟前,眼睛盯住货箱子,东瞅瞅,西瞄瞄,瞄准之后,返身回家去,翻箱倒柜找家里的破烂,然后折身跑到货郎的货箱子前,换回自己瞄准的东西。 那个时候,大人手里都没有几个钱,小孩子手里更不可能有了。想要东西,就得用东西换。货郎是什么都要,破烂,他要,粮食,他也要。用破烂换,大人不说啥,但是不允许用粮食换。粮食吃饭都紧紧巴巴的,哪能允许小孩子糟蹋呢? 有些货郎很贼,专挑大人下地干活的时候来,小孩子便可以恣意妄为了,拿家里的粮食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的时候,换来的都是大件,比如弹弓之类的东西。大件贵,破烂玩意是换不来的。即使大人不在,懂事的孩子也不会动用家里的粮食,知道那是全家人的命根子,动用了,自己心里也过不去。除非心里特痒痒,实在忍耐不住,偶尔为之,也是有的。 每当货郎进村的时候,总要跑过去,想要换点东西回来,这几乎成了每个小伙伴的病症。破烂只能换回糖豆之类的小玩意儿。即使是糖豆,对于我们小伙伴来说也是稀罕物。小时候是吃不上糖的,能有个糖豆在嘴里化着,那也是一万个幸福。于是,平常走路都是低着头,希望能看到破铁块、烂铜片之类的玩意儿,一旦看到,一定捡回家里去,攒着,专等货郎进村。 那样的货郎,如今难得一见了,偶然间碰到,闯入我脑海里的第一影像,便是那货箱里面的“糖豆”。 到货郎跟前换糖豆吃,是我童年的幸福之一。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