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大红瓦盆枣糕香

2025-9-26 09:41|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3426| 评论: 0|原作者: 张杰|来自: 阜阳日报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老街口就传来熟悉的叫卖声:“枣糕——热枣糕——”这拖着长腔的吆喝声,对老阜阳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儿时的记忆中,卖枣糕的老人总推着一辆木板车,车中间放着盖着棉被的大红瓦盆。后来才知道这大红瓦盆可不是寻常物件,古时候叫甑,《诗经》里“释之叟叟,烝之浮浮”的描述,说的正是用甑蒸煮谷物的景象。这不禁让人遐想当年古人围着甑子盼饭香的模样,大抵和我们围着这瓦盆等枣糕没什么两样。

  每次等老人掀开棉被,都是最让人期待的时刻:他枯瘦的手攥着棉被一角,慢慢掀开,一股滚烫的热气“腾”地冒出来,裹着糯米的清香和红枣的甜润,瞬间扑入鼻尖。透过朦胧的水汽,能看见瓦盆里的枣糕层层叠叠,每一层都嵌着饱满的琥珀色红枣,枣皮微微发皱,却透着蜜一样的光泽,有的枣肉已经蒸得化开,在糯米上晕出淡淡的红。

  待热气稍散,老人用铜片切下一块枣糕,颤巍巍地装在一片麻秸叶上,递过来时还带着烫手的温度。接过枣糕,迫不及待咬下一口,糯米的软绵裹着红枣的甜润在嘴里散开,烫得直吸气,却舍不得吐,连麻秸叶的清香都一并咽了下去。

  这萦绕鼻尖的枣糕香,不仅藏着个人记忆,更承载着一段段手艺传承的故事。最近和阜阳市非遗传承人王良才聊到枣糕话题,他讲述了这么一段记忆:阜阳枣糕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但他记得解放前四城六关就有卖枣糕的了。大约1958年后,阜阳成立公私合营饮食总店,在东关外吊桥东头开设了一个“米货门市部”,主营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枣糕便是其中的招牌。他记得,店里做枣糕的两位师傅都是回族人,一个姓白,一个姓锁,手艺格外地道。

  谈到做枣糕的手艺,王良才介绍,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糯米要提前用清水泡足三日,每日换水,直到米粒吸饱水分变得圆润透亮;红枣需选用山西黄河滩的大红枣,洗净后用清水浸泡。

  蒸枣糕的甑子,也就是阜阳人常说的大红瓦盆,是祖上传下来的老物件。这瓦盆粗陶质地,底部有细密的气孔。甑与下方的铁锅组成上下两层炊具,下层烧水,上层蒸物,正是古人“蒸谷为饭”的智慧结晶。据经常在东关美食街卖枣糕的摊主讲,做枣糕时,先在瓦盆底的气孔上垫一层竹篾子,防止米粒掉落,再一层层码放食材:铺一层糯米,撒上一层红枣,再铺一层糯米,再撒上一层红枣,最上层还要盖上厚厚的红枣。摊主说:“要想甜,层层添,心急吃不上热枣糕。”这层层叠叠的讲究,与唐代长安市集上“甑糕”的做法一脉相承。

  王良才说,过去蒸枣糕都是烧地锅,灶膛里的柴火要烧得均匀,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蒸汽从瓦盆顶端冒出来时,整个院子都飘着甜香。师傅守在锅台边,每隔半个时辰就往瓦盆里浇一次热水,防止糯米变干。两个时辰后,揭开瓦盆盖子的瞬间,蒸汽裹挟着浓郁的甜香漫出来。刚蒸好的枣糕软糯黏甜,用筷子挑起一缕,糯米能拉出长长的丝,红枣的蜜甜和糯米的绵糯在口中交融,美味极了。

  如今,当我路过东关美食街,在老街口又遇到了卖枣糕的,过去的木板车换成了三轮车,卖枣糕的也不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而是年轻人,或许是老人的后辈;但那盛满枣糕的大红瓦盆,依旧红得发亮,像岁月悄悄写下的注脚。

  是啊,大红瓦盆里的枣糕香,不只是糯米和红枣的香,更是手艺人坚守的香,是岁月沉淀的香。从《诗经》里的甑,到唐代的甑糕,再到如今阜阳的枣糕,这红瓦盆蒸了一代又一代,蒸走了时光,却蒸不走那股甜香,蒸不走手艺人的坚守。

  每一块枣糕,都裹着手工的温度,裹着传承的心意;每一口温热的甜,都藏着老街的记忆,藏着阜阳的烟火。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