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激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城乡融合发展 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而城乡融合发展就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金钥匙”。一方面,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打通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渠道,实现人才、资金、技术、土地等市场要素高效配置,吸引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下乡”,推动农村劳动力、土地、生态资源“上行”。另一方面,城乡融合发展能够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途径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等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展,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顺畅城乡要素流动通道 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物质保障。阜阳市人口基数庞大,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既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能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环境。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构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多层次衔接格局,畅通城乡公路网络,让农产品“走得出、运得进”。加快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数字赋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要建得好,也要管得好。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共管”运维模式,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激励、有监督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基础设施红利得到充分释放,城乡要素流通“毛细血管”保持畅通无阻。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农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沃土。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各地要根据自身特色,灵活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资源,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阜阳市承东接西、呼南应北,近年来把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集约化、数字化农业创新之路,成为2023年安徽省唯一入选“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名单的地级市。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需要坚持以现代科技重构农业生产力,持续推动农业向科技驱动型与生态友好型转型。推进产学研融合,与属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开展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农业产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大规模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新科技探索智慧种植、智慧养殖新模式,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 强化县域载体功能 释放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动能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沿阵地。要充分挖掘县域优质资源,科学把握县域功能定位,做大做强富民产业,发挥县域连接城市与服务农村的重要作用。比如:颍上县以国有旅游资源为基础,探索“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皖北生态旅游城市;临泉县发挥人力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以产业链思维推动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集成发展,打造皖西北边界工贸型城市。同时,进一步完善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建强“党建﹢社会组织”模式,推进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鼓励支持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力量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提高县域社会治理效能,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