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氏去,王氏持”铭文镜 见证王莽“王田制”改革

2025-10-9 09:57|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894|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文/ 摄|来自: 阜阳日报

“ 刘氏去,王氏持”铭文镜


  在阜阳市博物馆三楼铜镜精品展厅,一块“新莽‘刘氏去,王氏持’规矩铜镜”,穿越2000余年时光依然引人注目。

  七渔河畔惊现铭文铜镜

  1978年3月,阜阳市郊刘庄村七渔河畔,文物部门在一处汉代砖石墓中,发现了一块带有铭文的铜镜。

  经鉴定,这块铜镜为王莽时期的青铜照面用具,外观呈圆形,直径15.1厘米、边缘厚0.4厘米。铜镜中间有圆形钮和钮座,钮座外环绕着9颗乳丁,乳丁中间分布着花纹和“长宜子孙”四个字的铭文。

  “由于这种类型的铜镜多带有星云状的乳突,过去也习惯称之为‘百乳鉴’,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期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阜阳市博物馆讲解员戚永勤说,乳突之间配置各种形象生动的禽兽、羽人、凤鸟、青龙、白虎、狐狸、蟾蜍等,这样的铜镜又叫“多乳禽兽镜”,在东汉中晚期最为流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块铜镜的主纹区外,还有一圈铭文:“刘氏去,王氏持,天下安宁,乐可喜,井田平,贫广其志。”所以这块铜镜得名:“刘氏去,王氏持”铭文镜,又名“新莽‘刘氏去,王氏持’规矩铜镜”“‘刘氏去,王氏持’新莽镜”。

  丰富图案见证制镜技艺

  这块铜镜铸造精良,纹饰富有变化、层次分明。

  在铜镜主纹区,有4颗乳丁和博局纹(规矩纹)将纹饰分作4个区8个等份,依次配置青龙对羽人、朱雀对长尾兽、白虎对蟾蜍、独角羊对大耳兽组图。

  “博局纹又叫‘规矩纹’,是汉代流行的六博棋棋盘上的图案,类似于T、L、V三个字母,所以有学者把带有这种图案的铜镜称作‘TLV’镜。”戚永勤说,战国是我国铜镜制作技艺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铜镜精良、轻巧,装饰图案丰富,常见纹饰有蟠螭纹、蟠虺纹、凤鸟纹、山字纹、兽纹、云纹等。汉代是我国铜镜制作技艺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铜镜铸工精湛、纹饰华美、铭辞丰富,在古代铜镜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在铜镜的边缘,自内向外还依次排列着短斜线纹、锯齿纹、流云纹圈带。”戚永勤说,新莽镜多以铸工精整、纹饰华美考究、铭文独具特色而著称于世,铸镜工艺技术在沿袭汉镜工艺成就与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进步,将两汉之际的铸镜工艺成就推向一个新高度。

  揭开王莽新政真实历史

  王莽新朝年代虽短,但铸镜业与铜镜文化十分发达,镜铭在承袭西汉晚期镜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

  “这块铜镜的铭文,属于流行于新莽时期的典型政治谚谣,大部分都是为王莽歌功颂德的内容。”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说,“刘氏去,王氏持”是指西汉末年刘汉政权为王莽新朝取代的重大变革事件;“井田平,贫广其志”是王莽代汉后,为解决严重的社会土地兼并问题,而实施“王田制”改革的史实,即采取西周时期“井田之法”的形式平分土地,将土地分给广大无地或者少地的贫农耕作,这种土地制度改革自然会受到贫民阶层的拥护,最终达到“天下安宁,乐可喜”的目的。

  据《阜阳地区志》记载,此镜铭文颂扬“井田制”,可以推测其铸造年代应当在始建国元年至四年(公元9年至12年)之间。

  杨玉彬说,这块铜镜年代可靠、出土地点清晰、镜铭文意准确无误,是与王莽“王田制”改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珍贵实物材料。铭辞内容与《汉书》所记相互校勘,可确证王莽“王田制”改革当时在全国范围的推行,其“证史”“校史”“补史”的价值弥足珍贵。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