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吟诗淮水上,阜阳记行踪——诗人臧克家两次来阜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2025-9-2 08:47|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1137|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通讯员 李万军|来自: 颍州晚报

   在抗战时期,诗人臧克家曾两次到阜阳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其中一次是在阜阳城,另一次是来到临泉。期间,他创作了《过阜阳》《他打仗去了》等诗篇,用心抒写英勇抗敌的事迹,热情讴歌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

臧克家


  “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1938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文艺界人士在汉口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和“文章入伍”的口号。此后,进步作家、诗人和戏剧家纷纷组织战地访问团、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深入前线,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在这一活动中,臧克家和著名作家姚雪垠联袂于1939年7月前往敌人后方的安徽。他们用三个月时间跋涉三千里,并于1939年8月来到皖北重镇——阜阳。

  “臧、姚二人是以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文化工作团名义抵达阜阳的。他们下榻于当时阜阳的迎祥观(又名‘三清观’)内,与五战区政治部政治工作队(简称‘政一队’,成员多为共产党员)及抗战艺术社等抗日宣传组织住在一起。”颍州区委史志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初到阜阳,臧克家与姚雪垠便参加了各界人士召开的欢迎会。臧克家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臧是山东省诸城县人),以诗人特有的语言和风格,精辟而生动地分析了抗战形势,用坚定有力的语气向与会者表明“最后胜利,必定属于我们”,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后两天,臧克家和姚雪垠参加了宣传、文艺界召开的茶话会。他们与到会者亲切交谈,交流开展抗战宣传的做法和经验,相互学习,气氛融洽而热烈,最后以合唱抗战歌曲的形式结束了会议。他们还参加了文艺座谈会。在会上,臧克家针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问题,阐述了抗战时期文艺创作的路线。正如他在《我们要抗战》一诗中所宣言的:“诗人呵……放开你们的喉咙,除了高唱战歌,你们的诗句将哑然无声。”他强调了抗战中文艺的使命,同时还就诗的形式问题,以“旧瓶装新酒”为喻,说明应借助传统形式表现抗日内容,为抗战服务的道理。

  除参加会议之外,臧克家还接待文学青年的拜访与求教,参谒为纪念宋代抗金名将刘锜而修建的刘公祠,探访湮没于洪水中的欧阳修、苏东坡在颍州西湖的遗迹,并深入群众,了解阜阳历史与抗战形势……三天时间,在繁忙而充实中匆匆度过。由于新的任务在等待,臧克家和姚雪垠只得结束对阜阳的实地考察和创作采访,踏上前往蒙城、大别山的行程。

  这是臧克家第一次来到阜阳。

臧克家所著长诗《淮上吟》,《过阜阳》成为其中的一章


  再来阜阳创办报刊

  “民国三十年(1941年),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迁驻临泉,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在本县创办刊物,从事文学创作。”翻开《临泉县志》,里面有这样一句记述。这便是臧克家第二次来到阜阳。

  关于臧克家第二次来阜阳的经过,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临泉县政协文史专员文涛通过查阅《臧克家文集》,并赴省图书馆检索《重建月刊》等资料,还原了当时的详情。

  1940年12月底,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自河南省漯河迁至阜阳地区西的临泉县。1941年秋,“诗坛泰斗”臧克家再次来到临泉。他时任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总司令为汤恩伯),并兼任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他与第三十一集团军政治特派员徐逸樵、王凤池等人一同在前塚子创办了《长城月刊》和《重建月刊》(后改为《重建日报》)。这两份报刊是抗战时期华北敌后首批铅印报刊,单印双版,面向全国发行。臧克家负责《长城月刊》和《重建月刊》的编辑工作,居住在前塚子的农家草屋中。

  在临泉,臧克家结识了四维小学专职教师郑蔓,两人从相知相爱最终走到一起。1942年初夏,三一出版社(原驻临泉孟寨)迁至叶县城西寺庄街,臧克家与郑蔓一同离开临泉。

 臧克家1990年的题词


  创作长诗《过阜阳》

  1938年在阜阳短暂的几天里,臧克家在白天紧张而繁忙的聚会和采访之余,于深夜灯下吟成了《我们相会在阜阳》和《过阜阳》等诗篇。应阜阳报刊编者的约请,前者发表在当时出版的《淮上日报》和《前哨报》上,后者刊登在抗战刊物《淮流》和《怒潮》中。《过阜阳》一诗后来成为长诗《淮上吟》的一章。

  《过阜阳》全诗近40行,从诗人的行程路线写起。当时交通不便,又值“淫雨”和“黄泛”,因此只能乘民船沿沙河(即颍河)经周口来到阜阳。诗人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行程的缓慢与艰难。接着描写阜阳见闻,这是全诗的重点。诗中呈现两幅画面:一幅是阜阳(颍州)的灾难图:“四面水把城垣困在垓心,坐在城头上探腿洗脚,屋脊像鱼群掠船而过。……树上架屋,家浮在水皮,饥寒迫人,秋风已起,紫泥不能团作口粮,黄水不能剪作寒衣。颍州,炸弹毁了它的颜形……”这实际上是对蒋介石1938年6月在花园口炸决黄河大堤,以及日本侵略者同年农历四月狂轰滥炸阜阳城这两大罪行的揭露与控诉,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灾难深重的阜阳人民的关切与同情。

  另一幅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是阜阳人民的抗战图:“旧的死去新的诞生,林立的学校招来万千青年,文化同繁星一样的灿烂,战斗的枪杆,战斗的笔杆,战斗的心,是铁的一团。皖北十县拱卫着它,怕什么敌人陈兵三面。”

  诗章最后,以参谒刘锜祠和欧阳修、苏东坡遗踪作结,把历史上刘锜抗金(取得顺昌大捷)与欧、苏德政,作为现实的借鉴,激励抗战中的阜阳军政当局与民众。

  长篇叙事诗《他打仗去了》,是臧克家1941年底在临泉县城泉河北岸前塚子村农家草屋里写成的。诗歌在反映青年男女忠贞爱情的同时,也真实展现了抗战时期四省边区总部所在地——“大后方”临泉县普通百姓的痛苦,揭露并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1990年,阜阳地区党史工作者专程前往北京拜访臧克家先生。时任全国政协常委、《诗刊》编委会顾问的臧克家,对当年在阜阳的抗战宣传仍记忆犹新,欣然题词“吟诗淮水上,阜阳记行踪”,表达了对那段抗战岁月的深切怀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