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本周六)是第11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中华骨髓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31日,我国造血干细胞登记志愿者已达3622817人份,累计完成捐献20935例;同期患者申请查询138529人次。记者从阜阳市红十字会获悉,截至目前,我市已有35位登记志愿者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素不相识的患者送去“生命的火种”。在这个充满温暖与敬意的节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我市三位捐献者,听他们讲述捐献背后的感动与坚守,以及延续至今的爱心故事。 刘国强:这次捐献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今年七夕,刘国强与相恋多年的女友乔恩凤领证结婚,定格人生幸福时刻。谈及这段感情,刘国强说:“我很感谢她的支持,特别是2020年陪我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那段日子。” 刘国强是安徽省第277例、阜阳市第1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19年10月,刘国强陪朋友献血时,偶然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为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遂当场填写表格,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仅隔一年,安徽省红十字会的电话便打了过来——他与一名教师患者配型成功。 “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刘国强回忆,当时女友乔恩凤比他还坚定:“这是积德行善的事,我陪你去。”乔恩凤是阜南县王家坝镇人,从小感受过洪水灾害中八方支援的温暖,“王家坝精神”的奉献与担当早已融入她的血脉,也深深感染着刘国强。 2020年11月,在乔恩凤全程陪伴下,刘国强在省立医院成功捐献288毫升造血干细胞,以“血脉相连”的方式为陌生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如今,刘国强已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员”。他经常主动向身边人分享经历,消除大家的顾虑:“总有人担心捐献伤身体,我就是最好的例子。捐献后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还能救人一命,这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尹航:能匹配成功是幸运,也是责任 “3年前捐献的251毫升造血干细胞,不仅救了一名患者,更挽救了一个家庭。”提起2021年的捐献经历,26岁的尹航难掩自豪。作为阜阳市第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至今珍藏着一封上海患者的手写感谢信。 2020年初,尹航在一次献血活动中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同年9月便接到通知:与一名43岁的上海女性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 “当时既意外又激动,觉得这是一种特别的缘分。”尹航说。在两个多月的身体调理期里,他严格作息、清淡饮食,只为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捐献。 2021年初,尹航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完成捐献。当天,安徽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转交给他一封患者的信,信中写道:“无情的病魔把我推向深渊,是你让我感受到久违的温暖,为我带来生机,更让我的家庭重燃希望……”薄薄一张信纸,字里行间满是对生的渴望与对捐献者的感激,让尹航更加坚定了从事公益的初心。 如今,尹航已结婚成家。工作之余,他总会在朋友圈转发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科普内容和新闻。 “很多人害怕捐献,其实是因为不了解。”尹航解释,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手段,而无血缘关系的配型成功率仅十多万分之一,“能匹配成功是幸运,也是责任。” 王伟:捐献不是 “一时兴起”,而是 “一生坚守” “这将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天!”2018年6月14日,王伟在安徽省捐献者微信群里写下这句话。第二天,他以全国第7400例、安徽省第130例、阜阳市第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身份,为一名10岁地中海贫血男孩捐献了1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也成为我省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血站工作人员。 作为阜阳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主任,王伟长期坚守采供血一线,深知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每当血站告急,他总是第一个挽起袖子。截至目前,他累计捐献全血2万毫升,2009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这是无偿献血领域的最高荣誉。 早在2009年,王伟就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2018年4月,阜阳市红十字会来电:他与一名10岁患病男孩配型成功。当时王伟因腿部受伤正在服药,为不影响捐献质量,他立即停药并悉心调理。 “我是退伍军人,也是共产党员,更是血站工作人员。捐献既是对生命的敬重,也是我的责任。”王伟说,采集当天,看着“生命的火种”被送往患者身边,他心里无比踏实。 如今,王伟仍奔走在献血和造血干细胞科普一线。他常说,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生坚守”:“每一份登记都是一份希望,每一次捐献都是一份温暖。希望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用‘生命的火种’帮助更多家庭重燃希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