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阳历史长河中,李黼是唯一一位状元,这位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将领,生平事迹在阜阳文史界备受关注。近日,省民俗学会会员、市作协会员马运成晨练时偶然发现一块“三忠祠”碑刻,碑上赫然出现李黼的名字。这块神秘碑刻是谁所立?能否找到立碑人,进一步丰富李黼的相关史料?一系列疑问引发了文史爱好者和市民的广泛关注。 晨练邂逅碑刻 竟和状元有关 “我有晨练的习惯。今年春节前后,我在阜城白衣桥北侧、西城河东岸晨练时,第一次看到了这块碑刻。”马运成回忆道,当时家里事情多,他渐渐忘了这件事,直到近期再次晨练路过这里时,才重新关注起这块特殊的石碑。 记者跟随马运成来到立碑现场。此处距离阜城白衣桥约一百米,周边也有几块石碑,多为附近居民所立。“三忠祠”碑刻位于这些石碑的北侧,紧邻西城河东岸的游园步道。仔细观察可见,碑刻最上方镌刻着“三忠祠”三个大字,中间是竖排的“先祖”二字,最下方从右至左依次刻着“李冕”“李黼”“李秉昭”三个名字。其中“李冕”与“李黼”并列,显然辈分相同;“李秉昭”位置低一个格,表明是二人的后辈。令人遗憾的是,碑上没有留下立碑者姓名和立碑时间,仅能从碑体材质、字体风格及完好程度,结合西城河风景带近年建设的背景,推测出这是一块今人所立的碑刻。而“先祖”二字,让马运成和阜阳文史界人士初步判断,立碑者或是李黼的后人。 马运成发现的三忠祠碑刻 “一门三忠烈” 忠义之举传千古 “阜阳的史志资料里,关于李黼的记载不少。”阜阳地方文史研究者李援朝向记者提供了《正德颍州志·嘉靖颍州志校注》《颍州府志》《阜阳县志》等多部史料,马运成也补充了《清颍流韵》《阜阳大事记》《颍州文士史话》等书中的相关内容。综合这些资料,李黼的生平轮廓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李黼是元末颍州人,曾居住在如今阜城北关一带(现状元巷附近)。元泰定四年(1327年),他一举高中状元,此后仕途顺遂,先后官至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官、工部尚书,至正年间任江州总管,治所位于今江西九江。他的父亲李守忠也曾官至工部尚书,育有五子三女,长子为李冕,三子便是李黼,而李秉昭是李冕最小的儿子,与李黼是叔侄关系。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起义军攻克颍州,李冕率众抵抗,城陷后被擒,最终怒骂敌军而死。次年,起义军攻打江州,时任江州路总管的李黼带领众人奋勇作战,面对敌军,他高声怒斥:“杀我,毋杀百姓!”最终被起义军刺落马下,壮烈牺牲。他的侄子李秉昭也随军作战,被俘后遇害。李氏家族,一门三忠烈,忠义之举流传千古。 李黼遇难后,当时交战双方都给予其高度评价。朱元璋称赞他为“忠臣义士,舍生取义,身殁而名存,有以垂训于天下后世”,并下令相关部门为其建祠画像,每年按时祭祀。 明嘉靖年间,颍州通判吕景蒙在州城东门外修建“三忠祠”,供奉三位英烈,祠外还建造了高大的“三忠坊”。为了纪念李黼,传承其文风,后人将他居住过的阜阳老城北关一街巷命名为“状元街”,也称“状元巷”。 状元巷 探访状元旧居地,难觅后人踪迹 为探寻李黼的后人,尤其是立“三忠祠”碑刻的人,记者来到史料记载中“三忠祠”旧址——阜城东城河畔的小东门。历经岁月沧桑变迁,“三忠祠”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难寻踪迹。 从小东门向西走50米,北侧有一处小圆门便是状元巷的南入口。这条南北走向的巷子,南接青颍路,北抵玉石街,全长约一百米。如今,由于征迁,巷内大部分居民已搬离,仅剩下寥寥几户人家。 “我们家几辈人都住在这儿,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今年快七十岁了,知道李黼是阜阳唯一的状元,但从没听说巷子里住过李家的后人。”居民钱建军的话,让寻找李黼在此处后人的线索变得更加渺茫。 随后,记者联系了状元巷所属的颍州区鼓楼街道鼓楼社区。社区书记张惠芬称,李黼后人何时搬走、迁往何处,因年代久远,已无人能说清。 “希望李黼一脉的后人或知情者,能主动联系报社提供线索,还原立碑的前因后果,同时提供李黼的宗谱、遗作等史料遗物。” 李援朝和马运成都期盼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这位阜阳历史名人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为阜阳的文脉传承增添厚重一笔。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