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把残疾妻弟接进家 一守就是半辈子

2025-9-19 09:08|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505|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文|来自: 颍州晚报

   在界首市顾集镇胡湾村,一张小床紧挨着另一张床,70岁的胡浩亮在这张小床上和衣睡了17年,只为夜里随时起身,照顾残疾妻弟杨天新。自1998年将妻弟接到家中起,胡浩亮便成了他的“守护者”,更是他生活中的依靠。一日三餐、清理便溺、洗澡更衣……二十七年如一日,胡浩亮用坚韧与耐心,书写了一段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故事。

  不久前,胡浩亮被评选为2025年第二季度孝老爱亲类“阜阳好人”。

胡浩亮(右)与妻子、妻弟合影


  从轮流照料到“接管”

  1978年3月,23岁的胡浩亮与邻村姑娘杨爱美喜结连理。杨爱美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弟弟杨天新。从此,胡浩亮走进了杨天新的生活。

  虽然家里并不富裕,胡浩亮仍带着杨天新四处求医。但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杨天新的病情未能得到改善。

  1978年冬天,杨天新因乱跑走失。胡浩亮得知后,立即动员全村村民帮忙寻找。苦寻几天,依然没有消息。

  不久,村里接到警方通知:杨天新正在阜阳住院,请尽快接人。胡浩亮和妻子赶到医院一看,发现杨天新的左脚脚趾和右腿膝盖以下已被切除。夫妻俩悲喜交加:喜的是人还活着,悲的是妻弟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原来,杨天新因下肢严重冻伤,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

  杨天新出院后,胡浩亮便隔三差五到岳母家帮忙照顾他,在杨天新情绪稳定时陪他聊天,天气晴好时推他去赶集。杨天新喜怒无常时,他尽力安抚。在他的陪伴下,只要不发病,杨天新也愿意用双手支撑身体,在院子里“走来走去”。

  1987年2月,岳母病重。临终前,她把精神和肢体双重残疾的杨天新托付给四个女儿。考虑到三个妻姐比自己两口子年长十多岁、家住得又远,胡浩亮主动提出将妻弟接到自己家中照顾。姐姐们心疼他多年来的付出,不愿让他独自承担这份重担。经商议,最终决定由四家轮流照顾,每家一年。

  随着时间推移,三个姐姐逐渐年迈,照顾杨天新也越来越力不从心。1998年,胡浩亮考虑到自己的三个孩子都已长大,自己仍身强力壮,便再次提议“接管”妻弟。从那一年起,杨天新正式住进了胡浩亮家。

  摆一张小床,守在妻弟床头17年

  9月16日凌晨,一夜数次查看妻弟杨天新情况的胡浩亮,再次醒来时发现杨天新已不在旁边的床上。他走到院子里,看见杨天新正独自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妻弟白天睡得多,晚上睡得少;院子大门锁着,他也出不去。”想到这里,胡浩亮放下心来,回到屋内。

  早上6点多,胡浩亮夫妇起床下地干活,临走时将院门紧锁。8点多,夫妇俩从地里回来,发现杨天新仍坐在凳子上,但地上已有一滩尿渍。两人帮杨天新换好衣服,清理干净地面。随后,胡浩亮做早饭,杨爱美给弟弟洗脸洗手。饭做好后,胡浩亮搬来一张小桌放在杨天新面前,将饭菜端上桌。

  三人吃完早饭,胡浩亮把杨天新换下的衣服放进水盆,洗净晾晒。

  这样的场景,是这个家庭的日常。

  2008年的一天,胡浩亮发现杨天新大小便时不再会发声提醒家人。起初以为是他一时忘记,后来才发现他已基本丧失大小便自理能力。白天,他和妻子定时查看,及时为杨天新擦洗更换;晚上,他让妻子安心休息,自己则每隔两三个小时起床查看一次,随时处理。为了能睡个安稳觉,他曾为杨天新购买隔尿垫和尿不湿,但杨天新不习惯,总是穿上就扯掉。后来,为方便夜间看护,他在杨天新床边添置了一张小床,不仅每晚陪护,还养成了和衣而卧的习惯,这一守,就是17年。

  “他是我的兄弟,走到哪也要找到”

  “妻弟今年69岁。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脾气和行为也越来越让人捉摸不定。”胡浩亮说。有时,杨天新会突然一言不发,连续几天不理人;有时情绪激动,一边骂一边摔东西,把家里弄得一团乱;还有时会号啕大哭,说有人要伤害他。

  每到这时,胡浩亮总是守在他身边,一边耐心安抚、劝慰,一边收拾他弄乱的屋子,还要哄着他吃药。“妻弟有精神残疾,怎么能跟他计较这些呢?”胡浩亮说。

  最让人担心的,是杨天新会“乱跑”。

  2013年麦收时节,一连下了几天雨,天一放晴,胡浩亮夫妇就赶紧下地抢收麦子。晚上回到家,发现杨天新不见了。想到杨天新只能靠双手挪动身体,他立刻到附近的树林和沟边寻找。有村民劝他别找了,“毕竟是个负担”。胡浩亮立刻严肃地让对方不要乱说,并表示“他是我的兄弟,走到哪也要找到”。夜深了,他虽然判断杨天新走不远,但万一躲在危险的地方睡着了,后果不堪设想。

  胡浩亮越想越怕,急忙骑上三轮车往岳母家所在的南李村一路开去,一边开一边大声呼喊杨天新的名字。遇到路边的树林和沟渠,他就打着手电筒边照边喊……不知找了多久,终于在路边草地上找到了已经睡着的妻弟。

  事后,胡浩亮和妻子约定:不管再忙,家里尽量留一个人看护杨天新。从那以后,类似的事情再也没发生过。

  在胡浩亮夫妇的影响下,两个女儿经常带着礼品回来看望,做水电工的儿子也隔三差五回家探望。儿媳理解公婆的辛苦,主动独自在界首照顾上学的孙子。农忙时节,三个子女都会回来帮忙干农活,一家人和睦温馨、其乐融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