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放下铅笔,走进秋日的田间课堂

2025-9-10 09:16| 编辑: 邵红飞 | 查看: 586|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体验花挑和旱船表演,参加剥毛豆和玉米比赛,学习直播带货,了解阜阳的欧苏文化,感受乡村变化——果然是‘到白行,不白行’。”9月7日,颍州区华佗小学六(1)班学生刘忻怡在参加西湖镇举办的传承研学活动后,深有感触地说。

  此次活动由西湖镇政府联合白行社区首次举办,吸引了周边50多名孩子参与。

体验挑花挑、推旱船、舞龙灯


  体验挑花挑、推旱船、舞龙灯,学剪纸

  9月7日一早,孩子们来到白行社区文化广场,一场精彩的非遗演出让他们大开眼界:白行幼儿园小朋友身着表演服装,在舞台上挑花挑、推旱船、舞龙灯,丰富的动作和灵活的走位,让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眼花缭乱、连连鼓掌。

  据了解,这些小朋友由社区民间艺人徐连庆指导,已学习三个学期,个个身手不凡。

  表演结束后,参加研学活动的小学生们对道具充满好奇,纷纷上前触摸查看。徐连庆便让他们穿戴起道具,带着他们跑了几圈后即兴表演。几轮下来,孩子们虽满脸通红、微微出汗,却笑容洋溢、快乐十足。

  随后,大家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楼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剪纸基础知识。老师取出一张红纸,折叠数下,剪刀一转,便剪出一颗红五星。

  看似简单,但对部分零基础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有的总是折不好纸,需老师一对一辅导;有的稍有基础,不仅剪出五角星,还剪出了鱼儿等生动的小动物。

  与欧阳修、苏轼“隔空对话”,探寻历史文脉

  在白行社区少年宫内,孩子们端坐整齐,开启一场与欧阳修、苏轼的“隔空对话”。

  2016年,白行村更名为白行社区。如今的颍州西湖景区正位于该社区境内。历史上,欧阳修、苏轼曾在阜阳为官,写下众多赞美颍州西湖的诗词。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宋朝的颍州西湖岸边,你们看到了什么?”“我看到湖中有小船,还有亭子,有人在亭中饮酒……”主讲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孩子们带入千年前的颍州西湖。

  随后,老师介绍了唐宋时期颍州西湖的光辉历史,晏殊、欧阳修、苏轼等文豪在颍州的经历,与他们相关的西湖诗词,以及苏轼疏浚河道的事迹,并讲述了颍州西湖的由来及其所承载的阜阳历史与文脉。

  “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传承阜阳文化,在语文课上学好、背好欧苏诗词,在美术课上画好颍州西湖……”许多孩子听后表示。

  之后,孩子们走进村党建展馆,了解村庄变迁历程。近年来,白行社区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充分尊重民意,突出产业发展,借助区位和资源优势,将原有17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中心新村。目前,社区内便民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健身乐园、农家书屋、卫生室等设施日趋完善,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并通过首创“四权四事”工作法,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了解村史


  走进田间课堂,学习直播带货

  下午,白行社区西侧的一块玉米地头,田间小课堂已然布置妥当:成串的辣椒、玉米、大蒜挂在杆上,杆下堆满红薯、冬瓜、南瓜、花生、石榴等作物,一派五谷丰登的秋日景象。孩子们现场辨认这些果蔬,指导老师重点讲解了玉米和大豆的起源与生长习性。

  现场还特邀了一位炸爆米花的师傅。只见他将玉米倒入炉膛,转动炉子在火上烘烤。不一会儿,师傅将炉口对准黑色网兜,掀开炉盖,“嘭”的一声,爆米花喷涌而入。孩子们一边品尝,一边好奇地伸手试探网兜中的温度……许多孩子感叹,原来最爱的爆米花是这样做出来的。

剥毛豆和花生


  随后的环节同样生动有趣:孩子们分组领取刚收获的花生、毛豆和玉米棒,开展剥花生、毛豆、玉米比赛。

  收获之后还需销售。主办方以月饼为例,教孩子们直播带货。指导老师讲解道:“首先要自我介绍,向直播间观众问好,说明所售产品;接着详细介绍产品特点和价格优惠;最关键的是喊出‘请点击下方小黄车,名额有限……’”

  紧接着进入实战环节,孩子们分组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直播间,手捧月饼对着镜头像模像样地介绍:“这是我们本地生产的月饼,采用本土面粉制作,有五仁、椰蓉等多种口味,现买二送一、买五送三……”

  当天,孩子们还参观了解了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试穿民族服饰,与少数民族学生合影,深化“石榴籽一家亲”的民族团结观念。最后,孩子们在一张三十余米的长卷上画出这一天的见闻与收获。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