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深耕基础教育 建设教育强市

2025-9-29 09:25|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2896| 评论: 0|原作者: 张一楠 韩旭|来自: 阜阳日报

阜阳师范大学附属颍东第一中学。全媒体记者 庞诚 摄


  建设教育强市,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越扎实,教育强市建设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应从擘画教育新图景、探索办学新范式、打造课程新生态等方面深耕细作基础教育,为建设区域性教育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擘画数字化教育新图景

  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助力教育强市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升级硬件数字设施。数字技术是发展基础教育的智慧基石。需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投入,淘汰一批陈旧落后的多媒体设备,配齐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化教学终端、沉浸式虚拟设备,构建覆盖校园的高速互联网络,为打造智能多元、高效互动的现代课堂提供技术加持。二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教师是知识课堂的实施者,也是数字战略的践行者。应加强数字技术培训,构建“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创新培训体系,推动“智慧徽师成长计划”系列活动走深走实,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数字信息素养,促使教师切实将培训所学转化为实际教学效益。三是普及平板覆盖范围。平板是教师高效授课的智能助手,也是学生个性化、便捷化学习的智慧中枢。应改变教师与学生电子设备配置不均衡现状,提升平板电脑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与使用率。推广“一学生一平板”成功经验,使教师能即时发布学习任务、监测学情动态,使学生能及时传递学习问题、获得精准反馈,最大限度发挥技术工具正向教育作用,推动基础教育既有“公平优质”底色、又具“办强办优”亮色。

  探索集团化办学新范式

  集团化办学是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动态打通不同学段的重要举措。一是优化治理架构,提升管理效能。良好的治理体系是助力教育集团有序运行的制度保障。需制定统一的集团制度与管理章程,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协同发展的办学机制,确保各分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计划,切实提升中小学书记、校长办学治理能力,形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管理队伍。二是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动态调配是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应积极与合肥、苏州等地建立“一对一”结对合作帮扶机制,发挥名校名师“乘数效应”,创办中小学教育集团名校分校,让前沿教育理念与教学经验在颍淮大地实现深度渗透与本土转化,最大限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强化质量监控,保障办学品质。办学质量是衡量教育集团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需结合各地校情、班情、学情,健全“全程跟踪、多维评价、动态反馈”办学机制,对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进行精细化评估,提高市民对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满意度。

  打造特色化课程新生态

  特色课程是提高学子综合素质、推动基础教育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支点。一是挖掘特色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区域特色资源是兼具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的“活课程”。可依托阜阳本地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自然景观、特色产业等元素,开发“非遗剪纸技艺”“八里河生态研学”“柳编传承创新”等课程,将其有机融入三区五县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沉浸式课堂体验中厚植文化根脉,实现“资源赋能课程、课程彰显特色”的良性教育生态格局。二是遵循学校办学理念,完善校本课程建设。办学理念是学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需围绕各校育人理念,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专项活动,邀请阜阳本地课程专家、行业精英、教育行政人员对研发方向、内容设计、实施路径等进行指导,建立“阜阳校本课程资源库”,以校本课程优质化推动阜阳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主体需求。回应学生成长诉求是特色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问卷调查、智能终端等形式采集学生兴趣标签、职业倾向、实践偏好,构建“需求导向—动态调整”课程实施机制,打造精准适配、动态迭代的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