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水平指明了方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开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办是必备素质。而“提笔能写”这种“苦差事”,是提升素质的一种磨砺。增强“四力”,淬炼“笔力”很重要。 掌握方法,解决“下笔难”问题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应按照“严、实、细”要求,学习掌握文稿写作方法步骤,完成“以文辅政”工作任务。一是修炼学习能力,持之以恒积攒“下锅米”。理论学习是淬炼“笔力”的基础,文稿写作像做菜,只有食材丰富,菜品才能多样;只有素材丰富,材料才能出彩。需从小处做起,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紧盯时事政治、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等重要信源;高度关注理论宣讲、新闻舆论、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文化产业事业发展等阶段性工作;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最新工作部署要求,并落实到日常文稿起草中,不断丰富写作经验、提升文稿质量。谨记“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二是淬炼写作能力,久久为功“烹小鲜”。文稿撰写是淬炼“笔力”的生动实践。文稿写作像做菜,只有火候到位,菜品才有滋味;只有文笔到位,材料才有意味。每一道菜品都需经过“配菜、烹制、调味、品评”等环节,起草材料过程亦类似:“配菜”就是破题、找素材,“烹制”就是布局、定结构,“调味”就是起草、出亮点,“品评”就是定稿、交任务。要成为“笔杆子”,必须勤于练笔,做好“素材准备、勾勒框架、补充润色、突出亮点”等具体工作,让文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锤炼出色文字作品。需保持平和心态,不把写材料的“苦活”当成压力和“吃亏”。把整理文字材料和理清工作思路结合起来,把吃透上级精神和发现工作不足结合起来,把归纳提炼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力争做到每一份文字材料都实事求是、逻辑清晰、语言得体、言简意赅。三是锻炼修改能力,用心做好“回锅肉”。文稿修改是淬炼“笔力”的重要一环,只有不断打磨、反复修改,才能写出精品。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养成善于修改的好习惯,做到统揽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增删改调、各得其所,反复推敲、尽善尽美。 提高标准,解决“写得好”问题 坚持“信、达、雅”,不断打磨文字表述,突出语言特色亮点,写出启人心智、易读耐看的文章。一是“登高望远”提升政治站位。文稿写得好,提高站位是“定盘星”。只有吃透上级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文稿才有灵魂;只有把握发展方向,文稿才有思路。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熟读熟记相关政策条文,将“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灵活运用到文稿写作中。善于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着眼全局看局部,把具体问题理论化,推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二是“量体裁衣”推动工作落实。文稿写得好,推动工作是“试金石”。无论是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还是实施方案、传达提纲等,其“落脚点”无一不是为了推动工作落实。起草文稿时,要深入领会上级要求,理解准、领会透,不能断章取义、随心所欲,更不能自以为是、闭门造车。同时,妥善处理好观点表达与材料选用关系,力求“观点提炼材料的要素、材料支撑观点的论证”,做到立场鲜明、观点新颖、材料生动。三是“别具匠心”提炼特色亮点。文稿写得好,特色亮点是“加分项”。文无定法,重在创新。新就新在“观点”上。善于跳出“老套路”,以全新视角看问题、用全新思路想问题,经常关注新形势、新动态,挖掘新现象、新问题,提炼新观点、新想法。新就新在“措辞”上,加强文学修养,公文亦是语言艺术,实用性之外,艺术性同样不可忽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注意学习引用古诗词、名人名言、名篇名句,彰显语言魅力、增强文章厚度。适当运用修辞方式,在阐述观点的同时体现语言美感、增强公文实效,吸引受众深刻领会文章内容,力求达到“言之有文”“行之更远”境界。 (作者单位:阜南县委讲师团)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