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闪烁,人声鼎沸,阜阳二里井夜市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这个假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循着烟火气而来,让这条老街的日均人流量飙升至10万人次。 “现在我都开始说普通话了,游客来自天南地北,不说标准点怕人听不懂。”人潮中,摊贩张同学一边用手机直播夜市的热闹实况,一边用普通话招呼过往游客。 从“乡音”到“普通话”的转变,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这个假期,记者走进夜市,在烟火气中寻找答案。 700多米长的二里井夜市汇集着多家商户,不仅撑起3000多人的创业就业路,年营业额更突破4亿元。 近两年,二里井夜市成了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点之一。为做好服务,商户们纷纷说起普通话。 “昨天晚上刚接待了北京游客,今天又迎来苏州、舟山、茂名、盐城的游客,一天下来几十个外地游客光顾,说普通话更方便交流。”卖大闸蟹的商户说,“一天卖出100多单是常事。” 在夜市卖太和板面的王玲,更是习惯了和游客热聊。“不少外地游客专门坐车来吃,还会跟我聊抖音上刷到的阜阳小吃,不说普通话哪能聊得投机。” 为招待好各地游客,夜市的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热气腾腾的各地特色小吃,到琳琅满目的百货,再到趣味十足的游戏项目。 “云南的炸虫子、台湾的蚵仔煎、泰国的泰式奶绿……各地美食应有尽有。”四川游客宋欣宜兴奋地告诉记者,在这里她尝到了多种美食,“味道都很正宗。” 淮南游客胡晨曦更是列出了必吃清单:“我就是冲着这些小吃来的,打算这几天每晚都来,把想吃的都尝一遍。” 摊主们的热情,更给美食加了分。一位蚌埠游客边吃边赞叹:商家都会很认真地介绍美食,让人吃得开心还暖心”。 江苏游客王帅宇感受更为深刻:“阜阳人特别热情,性情豪爽,就像这条热闹的街一样,很有感染力。” 二里井夜市的吸引力,不止打动外地游客,也成了外地商户扎根的“谋生宝地”。 来自东北的刘海萍,和丈夫在这里经营着地道的东北锅包肉。“我们来这一年多,感受最明显的就是外地游客越来越多。”她说,像自己这样来摆摊谋生的外地人也不少,“阜阳人很热情,让我们很有归属感”。 大学生摊主孙成瑞是淮北人,空闲之余在夜市摆摊卖自己手绘的唐卡:“现在的二里井夜市人山人海,我在这里卖唐卡,也有了很多外地回头客。” 更让孙成瑞暖心的是,周围的商户总会主动搭把手——出摊时帮着搬东西,收摊晚了会留盏灯。“不是亲人,却给了亲人般的温暖。”孙成瑞说。 二里井夜市的走红并非偶然。商户们藏着一套“经营密码”——不做一锤子买卖,专守回头客的信任。在这里,9.9元三个的肥嫩生蚝、8元一碗的筋道板面、10元就能贴好的手机膜……处处透着“花小钱买大快乐”的满足。 “外地游客说我们这儿物美价廉,能感受到十足烟火气,有家的味道。”商户赵玉娟最懂这份心意。每天,她都会化上美美的妆,把自己收拾得精致利落再出摊,一边贴手机膜,一边和客人唠家常:“我们这条街上的每位摊主,都是阜阳的一张名片。”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