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到市博物馆参观学习,走过一个个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对阜阳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有了全面了解,深感家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发生在南宋初年的顺昌之战,对于阜阳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顺昌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战争发生于年5月底到6月初,当时金国主将都元帅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领十万骑兵,从开封一路南下直逼顺昌。南宋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锜,率领近两万宋兵赴任途中抵达顺昌城,面对双方军事力量悬殊的不利局面,他果断动员守城官兵和老百姓加固城池,增设御敌障碍,环城修建土围,采取以逸待劳、以战代守、以击解围、攻防结合的战术,利用金军不习惯炎热、夜战的弱点,重创金军主力,创造了南宋抗金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步制骑的著名战例。顺昌之战沉重打击了金军主力部队,对宋军抗金产生了重大鼓舞作用,为南宋军民大举反攻侵略者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大提升了阜阳的历史知名度和美誉度。 顺昌之战创造了成语“寺门积薪”。战前,刘锜深知金军是装备精良的“铁浮图”(重甲骑兵)和“拐子马”(轻中型骑兵),而自己所带的只是普通的八字军,且金兵人数是宋军的五倍多,形势极为不利。为了鼓舞士气,刘锜把全家老小安排在城南大寺街的资福寺内,让士兵在寺庙大门外堆满柴草,并嘱咐看护士兵一旦金军破城而入,就点燃寺庙门外的干柴,让家人以身殉国,以免落入敌人手中受辱。刘锜这一身先士卒的壮举,不仅创造了“寺门积薪”这一成语,也极大地鼓舞了守城官兵的士气,为顺昌大捷奠定了精神基础。 顺昌之战诞生了阜阳特色小吃“枕头馍”。大批宋军进驻顺昌城后,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粮食供应不足,官兵面临饥饿和疲劳作战的双重挑战。为了支援前线,城中老百姓用麦面制作了一种大馍送给守城官兵,由于其形状像一只枕头,被官兵们称为“枕头馍”。这种馍重约数斤,长盈尺余,外观金黄,香酥爽口,干而不燥,松软耐嚼,宋军腹饿时用其充饥,困倦时枕馍而卧,可谓一举两得。数百年来,枕头馍不仅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小吃,更是阜阳人民拥军御敌的历史见证。如今,枕头馍已发展成为阜阳的标志性食品,闻名遐迩,2010年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颍州枕头馍制作工艺”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