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足全国0.5%的耕地,生产出全国近1%的粮食。” 这是阜阳对“大国粮仓”的深情告白。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地处皖北平原,农业一直是阜阳的“金字招牌”: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在1800万亩以上。自2008年以来,阜阳粮食产量连续16年超过100亿斤,是名副其实的“百亿江淮粮仓”。 是“金字招牌”,也是创新发展的大命题。 曾几何时,阜阳农业一度面临“产强销弱、量大链短”的困境。虽坐拥海量农产品资源,优质农产品却往往卖出“白菜价”。 何以突围?唯有创新! 近年来,阜阳以农产品加工为“中枢引擎”,打出一套“招龙头、强本土、建链条”的农业提质增效发展“组合拳”。 在临泉县,拾分味道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一体化屠宰加工基地,年生猪屠宰量可达500万头,并与全县近50家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构建起集养殖、屠宰、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闭环; 在界首市,安徽丰絮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采用三蒸三烘倒蒸工艺,真空锁鲜、巴氏杀菌,生产甘薯休闲食品、粉条、粉皮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年加工能力超1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的深加工产业体系; 在颍东区,总投资30亿元的皇氏智慧化乳制品中央工厂顺利试生产,将构建从奶源到终端的完整链条…… 敢于创新,方得丰收。 今年上半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实现全产业链产值825.2亿元,同比增长16.84%,高于全省4.84个百分点。新增项目221个,居全省第一;投资额196.13亿元,居全省第三;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速10.3%,高于全省7.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 越创新越有“奔头”。省委“创新之问”提出,如何以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为牵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阜阳农业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 “聚‘链’成势,工业领域如此,农业亦如此。”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振华表示,要让更多“土特产”变身“高端品”,只靠“单点突破”还不够,必须以产业链思维推动特色产业集群成势。 接下来,阜阳农业将以创新开路、靠创新破局,摒弃“小而全”的分散发展模式,构建“一链十群一基地”的产业格局,壮大县域经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方向准,步伐稳,阜阳农业创新发展的新进展接踵而至:推出特色农业“1+N”全产业链模式,围绕设施蔬菜、食用菌等18个单品打造2082个标准化生产单元,实现“原料端”与“加工端”精准对接;设立皖北首支绿色食品产业子基金,第一批4个基金投资项目3.9亿元资金已到位,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均居全省前列,为集群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农业创新发展含金量高不高,农民收入是最重要的“试金石”。省委“创新之问”提出,如何破解居民收入增长慢难题?对阜阳而言,如何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一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命题。 答案是:既要靠产业“造血”,也要靠就业“输血”、机制“活血”。 阜阳创新推出“阜阳农产品社区直通车”,启动“阜阳优品·沪上推介”社区巡回展销活动,推动建成250个城市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和7个零工市场、10个零工驿站,实施以工代赈行动,深化农村居民就近就业“132”工程;建成阜阳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股”“闲置资产联营”等模式,盘活农村闲置房屋、校舍、村部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精准落实减税降费,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数据见证变化:2024年,阜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提升至42%,经营净收入增速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阜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65元、增速6.2%,快于城镇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六、皖北第一。 未来更加可期。朱振华表示,答好省委“创新之问”,核心是摆脱“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式,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接下来,全市农业系统将围绕省委“创新之问”,聚焦“四色一引领”,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