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每一份帮扶力量都是跃动的色彩。中国电信阜南分公司用“精耕细作”的谋划与“踏破泥土”的实干,将央企的责任担当,深深镌刻在徐大庄村的田埂间、阜蒙农场的麦浪里。乡村振兴从不是“一阵风”的轻松事,阜南分公司揣着这份清醒,以“绣花”功夫做帮扶,让驻村队员的脚步扎根土地,在皖西北的乡村大地上,谱写出一曲“精准施策、硕果满枝”的帮扶乐章。 数字织网,让农场长出“智慧大脑” 在阜南县曹集镇,安徽省农垦集团阜蒙农场的2.2万亩土地格外耀眼——这里是皖西北最大的麦豆良种基地,沉甸甸的麦种、饱满的豆荚,曾全凭“看天吃饭”的经验栽种。直到阜南分公司带着数字科技的“金钥匙”赶来,这片传统农田才算真正“活”了过来。 依托自身信息化优势,阜南分公司为农场量身定制“物联网+农业”方案:田间地头,一个个气象传感器像“小哨兵”般挺立,实时捕捉风速、温度、降水;土壤深处,墒情监测设备如同“毛细血管”,悄悄收集含水量、肥力数据;灌溉渠边,液位传感器紧盯水量变化,一举一动都通过5G信号传向云端。这些“数字触角”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农场的每一寸土地都纳入监控视野。 更让人惊叹的是后台的“智慧大脑”——农作物数字化管理平台。打开屏幕,小麦、水稻的生长进度清晰可见,AI系统会根据实时数据自动预警:“3号田土壤墒情不足,需补水20立方米”“东边地块有蚜虫滋生风险,建议喷洒生物农药”。从播种前的土壤分析,到生长中的精准调控,再到收获后的溯源管理,数字科技像一双“隐形的手”,把“靠经验”变成“靠数据”,让阜蒙农场的每一株庄稼都享受到“精准呵护”。如今走在农场里,只见灌溉喷头按需启停,无人机低空巡检,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如今对着手机就能管田,智慧农业的样板,正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资金“滴灌”,让农田实现“旱涝保收” “5万块钱,能帮村里干成啥大事?”2025年初,当阜南分公司的帮扶资金送到徐大庄村时,有村民曾悄悄嘀咕。可谁也没想到,这笔“不大不小”的钱,竟在驻村队员张玉龙和村两委的手里,变成了“解渴”的及时雨,浇出了60亩高标准农田的丰收希望。 为了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张玉龙的鞋底磨破了两双——他跟着村两委成员走遍徐大庄村的田间地头,蹲在田埂上摸土壤、查水渠,对着图纸反复测算:“这片地地势洼,得修排水渠防涝”“那边土壤板结,得掺有机肥改良”。最终敲定的方案,让村民们眼前一亮:用这笔钱流转60亩集体土地,搞地力提升、修灌溉设施、整田间道路,把“靠天收”的薄田,改成“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动工那天,张玉龙天天泡在工地:土地平整时,他拿着卷尺量平整度,差一厘米都要返工;安装灌溉管道时,他跟着工人一起挖沟,确保水流能通到每一株作物根部;改良土壤时,他盯着有机肥的配比,生怕掺少了影响肥力。到了播种季,根据村里的土壤和气候,大家选了玉米和大豆——这两种作物耐旱、经济价值高,很适合当地种植。播种、施肥、打药,每一步都按着科学方法来,看着绿油油的秧苗冒出土,张玉龙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 今年8月到9月,虽天气干旱,可徐大庄村的60亩农田里的灌溉管道一开,清水顺着垄沟流进田里,改良后的土壤像海绵一样锁住水分,玉米秆挺拔着腰杆,豆荚鼓着肚子,未受旱情太多影响。 等到收获时节,经测算,这60亩地的玉米和大豆,给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好几万元。村民们拉着张玉龙的手说:“多亏了你们谋的好项目,这田再也不怕旱了!” 五万元的帮扶资金,不多,却像一颗种子,在徐大庄村的土地上长出了丰收的希望;数字科技的赋能,不远,却让阜蒙农场的庄稼有了“智慧大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阜南分公司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以“接地气”的谋划、“实打实”的行动,把帮扶的温暖送到了村民心坎里。作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见证者,阜南分公司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在田野间播撒希望,和乡亲们一起,把乡村的明天绘得更亮、更美!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