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持续派出医务人员参与援藏工作。他们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救死扶伤,为众多被疾病困扰的藏族家庭带去希望。今年,阜阳市人民医院先后派出吴金庆(安徽省第十三批短期援藏医疗队成员)和江振(安徽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两位医生,远赴西藏开展医疗援助。他们带着技术与真情奔赴高原,全力投入帮扶工作。 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解了两位医生的援藏工作情况。 为受伤老阿妈筹集善款 经过安徽省委组织部层层选拔,阜阳市人民医院普外科胃肠病区副主任医师江振成为安徽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一员。今年7月10日,家中两个孩子刚放暑假,他便告别家人,跨越3600公里,抵达海拔4200米的西藏措美县,在此开启了为期3年的对口支援工作。 江振支援的地方是措美县卫生服务中心,在此担任副主任。初到藏区,高原反应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头痛、胸闷、失眠成为家常便饭。头痛严重时,服用布洛芬也难以缓解,有时整夜无法入眠。但他来不及慢慢适应,便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8月13日下午,措美县卫生服务中心接诊了一位74岁的藏族老阿妈。她的右腕部遭受严重外伤,鲜血染红了藏袍。经清创探查,确诊为多根肌腱、神经及血管断裂,伴有骨折,右手功能基本丧失,若不及时手术,将造成永久性障碍。为尽可能恢复老阿妈的右手功能,江振与中心其他领导商议后,决定将她转往山南市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在准备转运过程中,江振了解到老阿妈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立即与院领导沟通,发起爱心捐款倡议。倡议迅速得到援藏医疗专家和全院职工的积极响应,短短半小时内便筹集了5600元。这笔“及时雨”般的善款,解了老阿妈一家的燃眉之急。后续随访中江振得知,因救治及时,老阿妈右手逐步康复。 自制“凝胶”帮患者止血 “医生,你想想办法,我们不想转院。”8月中旬,措美县卫生服务中心收治了一名突发呕血、反复黑便的患者。因病情危急,需转运至上级医院,但藏区山路崎岖,患者及家属均不愿转院。 面对家属的信任与恳求,同样来自阜阳市人民医院的医学博士、援藏医生吴金庆与团队评估后,果断为患者实施急诊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存在活动性出血病灶,需立即止血。在常规止血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吴金庆带领团队使用自制“凝胶”成功止血,实现了措美县卫生服务中心内镜下止血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 此后,该中心采用同样方法,成功开展了多例胃溃疡镜下止血手术。 让技术真正“扎根”高原 除了开展治疗,援藏医疗队还有一项核心任务——通过系统带教,让技术真正“扎根”高原。 “从进藏第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留下一项带不走的技术。”吴金庆说。 初到措美县,他发现当地医院胃镜中心基础薄弱,而消化道疾病又十分常见。为使更多患者能在本地解除病痛,吴金庆引入“梨状窝少量表面麻醉的清醒胃镜检查”技术,成功解决了高原患者,尤其是高龄群体在无痛胃镜检查中极易出现低氧血症的难题。该技术使患者在完全清醒、自主呼吸的状态下完成检查,既最大限度减轻不适,又显著降低医疗成本,成为规避高原低氧风险的优选方案。 吴金庆通过“师带徒”、手把手教学等方式,向本地医生倾囊相授胃镜操作技能。“以前我只懂理论,不会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在已能熟练完成胃镜检查及镜下治疗。”当地医生次旺仁久表示,胃镜诊疗技术如今已成为医院的一大亮点。 精准活检与早期癌症诊断曾是另一短板。援藏医疗队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组织团队定期复盘讨论,并手把手传授活检技巧,持续提升操作水平。截至目前,医院已成功确诊5例早期与进展期胃癌患者,为患者争取到宝贵治疗时间,真正实现了从“能检查”到“查得准”的跨越。 足迹遍布每个村落 除院内工作外,江振与吴金庆还定期深入农牧区,开展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每个月要进行1到2次义诊。”江振介绍,目前,医疗队员的足迹已遍布每个村落。 10月20日是进村义诊的日子。临行前,他们将所需药品和义诊器材准备齐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盘山路颠簸,最终抵达定巴村。搭建好临时义诊台后,江振和队员们立即投入紧张有序的工作。 义诊台前很快聚满前来就诊的村民。有牧民听说有医生义诊,甚至提前一天赶回村庄。队员们为村民量血压、听心肺,详细询问病史,评估健康状况,并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专业诊疗建议和健康指导。对需要药物治疗的群众,江振和吴金庆还免费发放对症药品,并仔细说明用药方法与注意事项,确保用药安全。 10年300余名医生 从安徽奔赴西藏 从2015年安徽省第一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伍抵达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人民医院起,这条医疗援藏路安徽已走了整整十年。与以往“点对点”援藏模式不同,医疗“组团式”援藏的核心在于团队作战,通过集中派遣专业技术人才进藏,开展全方位帮扶,培养本地骨干,持续补齐西藏医疗短板,让高原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十年来,安徽坚持“省市联动、以院包科”的精准帮扶机制,累计派出300余名长期、短期及柔性援藏医生,接力奔赴雪域高原。他们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山南市及错那、措美、浪卡子、洛扎等县驻点医院开展支援,开创了多项西藏地市级医院的“第一”乃至“唯一”的诊疗技术和手术。 他们以精湛医术浇灌生命之花,以无私大爱书写皖藏情深,推动当地卫生健康体系持续完善,多项指标达到历史最优水平,交出了一份守护群众生命、提升健康福祉的时代答卷。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是希望的种子;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健康守护,更是永恒的情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