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不少市民在阜城七渔河公园休闲时发现,一块醒目的地名文化宣传牌悄然亮相。宣传牌上,七渔河的历史沿革、民间传说与公园生态科普知识相映成趣,向市民揭开了这一地名背后的文化密码。 记者从颍州区民政局获悉,作为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举措,颍州区将逐步在全区有历史底蕴的场所增设此类宣传牌,而首部《颍州区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也有望年底与市民见面。 动人的七渔河传说 “原来七渔河的名字里,竟藏着这样动人的故事。”11月21日,在七渔河公园跳广场舞的张大妈驻足宣传牌前,连连赞叹,“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咱们阜阳的地名故事。” 对阜阳人而言,七渔河的名字家喻户晓,但它的由来却少有人知。宣传牌上的文字,为市民还原了这段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河畔村姑彩莲与寡母相依为命。一日傍晚,她在河边救下一条挣扎的小鲤鱼,起初想为母亲熬汤补身,终因心生怜悯将其放回水中。令人意外的是,水中随即游来两大四小共六条鲤鱼,与小鲤鱼一同向彩莲围游致意、点头谢恩。当晚,彩莲梦见一位老妇人前来道谢:“姑娘救子之恩,终生难忘。” 一段时日后,彩莲进城为母亲买药,归途遭遇强盗。强盗见她貌美便心生歹意,紧追不舍。彩莲危急之下投河自尽,却奇迹般落在一片荷叶上,荷叶下七条鲤鱼合力托举,将她平安送至对岸。 强盗以为彩莲有神仙护佑,吓得仓皇逃窜。此后,七条鲤鱼感恩图报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这条河也被民众命名为“七渔(鱼)河”。 把地名故事融入公园景观 “随着时代变迁,许多地名背后的传说与历史渐渐被遗忘,这是文化传承的缺失。”颍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他介绍,之所以将地名文化宣传牌设置在游园等市民休闲聚集的位置,正是为了让尘封在档案中的地名故事“走出来”,融入公园景观与群众日常生活,使那些美丽的民间传说成为看得见的风景,重新变得耳熟能详。 这位负责人表示,颍州区作为阜城主城区,通过设置地名文化宣传牌,可以将一个地名所承载的地理信息、历史记忆与城市建设、人文精神融为一体,为广大市民提供深入了解颍州、品味地方文化的窗口。 颍州区民政局将根据实际需要,在全区各个拥有悠久传说和历史底蕴的地名处,逐步设置此类宣传牌,让更多颍州地名故事为人熟知,使地名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活载体”。 让更多地名“活”起来 在推广宣传地名文化方面,颍州区已做了不少工作。 自2023年起,颍州区民政局全面启动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历时近三年,于近日在全市率先完成,实现了全区地名标志全域覆盖的历史性突破。 此次工作覆盖全区172个社区(村、居)、1734个乡村居民点,统一设置了规范、清晰的地名标志;同时对乡村路网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命名,共命名乡村道路163条,并同步完成全部道路地名标志的安装。此举不仅极大方便了群众日常出行与社会交往,也为邮政快递、应急救援、乡村物流等公共服务提供了精准的地理指引。 在实现实体标志全域覆盖的同时,地名文化“软实力”建设也在同步推进。 目前,由颍州区民政局组织编纂的《颍州区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已初步完成。《名录》系统收录了颍州区范围内的古镇、古村、水系、古街巷(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地名、历史地名、红色地名等七大类共177处地名,详细记录了每一处地名的来历、沿革及相关传说,堪称一部颍州地名文化的“活字典”。 “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耳熟能详的地名,背后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的传承,一段历史的根脉。”颍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以地名文化为纽带,通过设立宣传牌、编纂名录、开展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更多地名“活”起来,为阜阳这座城市增添文化底蕴与魅力。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