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颍州区程集镇大集,萝卜缨上沾着露水,炸货摊飘出酥香,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交织着老主顾的熟稔与新面孔的好奇。这里没有超市的明码标价,却有带着泥土的青菜和温热的乡情。跟随着赶集人的脚步,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烟火气的乡土舞台。 寻鲜与拾趣 “这青萝卜水灵,缨子也嫩绿嫩绿的,还带着露水,我全包了,你给个实在价。”11月22日8点多,颍州区颍西街道的章怀山和老伴骑着电瓶车赶到程集镇大集,一眼就看中了农户张月娥摊位上带着萝卜缨子的青萝卜。 “六毛一斤,全要的话,这缨子也都给你。”张月娥说着,把萝卜和鲜嫩的缨子一一分开,最后又从三轮车上拿出一个编织袋装萝卜缨子。老章则跟老伴念叨:“城里超市哪有这么鲜的缨子,回家焯水晒两天,过年包干菜包子绝了。” 老章虽在城里长大,却喜欢跟老伴赶程集的单日子(农历)集,从家沿阜临路骑电瓶车,20多分钟就到,很方便。此外,大集上的菜都是农户自家种的,很多都是早上刚从地里拔的,带着土腥味,城里菜市场难寻这个味。 集上既有老章这样熟门熟路的“老伙计”,也有徐梦娇这样一脸新奇的“新面孔”。60多岁的徐梦娇骑着崭新的自行车,车筐里塞得满满当当:前面放着一兜刚称的基围虾,虾须还在动;中间码着块肥瘦相间的猪肉,用塑料袋裹了两层;车把上挂着几捆水灵的菜秧,用红绳捆得整整齐齐。 “最近迷上了骑行,今天误打误撞来到这,这儿的菜价比市里便宜不少。猪肉10块一斤,比小区超市便宜两块;基围虾19块,个头还大;本地山羊肉32块,摊主说炖汤最香。”说着,她拎起几捆菜秧笑称,“洋葱、韭菜、莴笋秧种楼顶,开春就能吃上自家菜。” 吆喝与坚守 程集大集的热闹,一半藏在蔬菜交易市场里的固定摊位上,红的辣椒、绿的菠菜、紫的茄子码得像小山,摊主守着电子秤,时不时吆喝两声;另一半散在南北走向的老街路边,农户骑着三轮车,把自家地里种的菜往路边一摆,铺块塑料布就能开张。刚拔的萝卜带着缨子,沾着湿土;大棵的白菜还挂着露珠;就连不起眼的红薯,也被分成大小堆,方便顾客挑选。琳琅满目的鲜货,让来来往往的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程集镇蔬菜交易市场出口对面,谢家媳妇的羊肉摊前围着不少人,铁架上只剩一个羊腿。 “谢家媳妇,今个卖得也太快了。”住在附近的刘香琴拎着菜篮过来,嗓门一亮,引得周围人都看过来。 “她家是本地山羊,肉质紧实。”旁边卖豆腐的大爷搭话,手里还拿着块刚切的嫩豆腐。 谢家媳妇一边拿起剩下的羊腿,一边告诉记者:“羊是自家养的,百十头呢!我和老伴在家带孙子,就冬季卖这段时间。今年羊肉价不行,红薯拔完没鲜草料,喂饲料成本高,只好每天杀一头,逢单来程集、逢双去河水,能卖到过年。虽说早晨五六点就杀羊赶集,可比卖给贩子能多挣个百八十块。” 在程集蔬菜交易市场的斜对面,李家炸货铺飘着香味,老板李大娘正往锅里丢芝麻面饼。 “这是麻叶,我在鏊子上烙熟后,图省事没切菱形。”72岁的李大娘笑着说,守着这个摊位快五十年了,年前生意才叫火。 记者留意到,集上类似的炸货铺还有好几家,油条、馓子、菜饺子、花生、绿豆丸子、麻叶的香味,把大集的烟火气烘得愈发浓烈。 再往西走,一家肉铺门前,一排排加工好的香肠格外惹眼。 “过去咱这乡镇没有灌香肠的习惯,可咱加工出的香肠口感好,这几年慢慢就火了。”店主语气里满是自豪,虽然店在镇上,但很多客户都是城里人。“只要东西好,在哪都能卖掉。” “网上购物虽然方便,但没有自己逛集市的感受真切,‘赶大集’的烟火气足,不是网购能比的。”常来赶集的薛睿拎着大包小包笑着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