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新型冠状病毒最近的人 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经过四道门,全身防护,才能进入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实验室承担着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样本的检测任务。为了尽快明确传染源,及时开展临床救治,采取下一步防控措施,每一次检测都是在同时间赛跑。 检验员王影每天与可能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标本“亲密接触”,尽管有着很大的风险,但是在她看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坚守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 王影今年26岁,在实验室里,同事都是和她差不多的90后,在父母眼中她们还是没长大的孩子。这是王影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历最严重的一次疫情,心里多少会有些担心,但是穿上防护服,走进实验室,感到的全是责任。 1月15日,王影和同事就开始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工作。与医院医护人员不同的是,她要穿着两层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再扣上严丝合缝的护目镜。 “刚穿上就出一身汗,每次从实验室出来,衣服总是汗得透湿。”王影说,最危险的是核酸提取工作,在开盖的过程中,病毒暴露,一旦操作不慎极易感染。实验时间长了,护目镜很容易因充斥水汽变得模糊,这会给实验过程增添不小的难度。“这个时候不能用手擦拭,只能努力瞪大眼睛加倍专注。”疫情来临后,王影和同事每天重复着收样、检测、送样,工作连轴转,最多一天检测80多例,检测到凌晨5点,然后再送样,一直忙到早上7点。但是与身体上的疲惫相比,更让她难过的是样本检测结果呈阳性。 拄着双拐工作一个多星期 早上6点,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科长丁振涛就拄着拐杖来到办公室。从大年三十接到任务,他已经拖着受伤的右脚,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忙碌了一个多星期。因为右脚受伤,领导原本安排他做一些简单的文字工作。 因为此前一直从事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丁振涛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立即向领导请战,进入一线工作。他所在的流行病调查组,工作量很大,包括整理武汉返阜来阜人员交通信息,来阜后的行踪轨迹,寻找疑似和确诊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并对他们进行医学观察等。 “每天的工作从6点多开始,一直要忙到晚上12点左右,最晚的一次甚至持续到次日凌晨4点多。”丁振涛的妻子在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工作,疫情发生后,妻子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两人从年三十开始至今没有见过面,孩子由岳母照顾。 丁振涛说,虽然一线工作很辛苦,可他作为一名老党员,这种时候就应该义不容辞站在一线。 42名党员全部坚守一线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市疾控中心42名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部冲在一线。 市疾控中心主任胡允凯介绍,疫情防控任务下达之初,中心党支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防控工作,把人员分成流行病调查、病毒核酸检测、公共卫生热线应答、疫点消毒、防控物资储备5个小组,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市委、市政府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和行动保障。 市疾控中心对所有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调查,安排专人一天2次对密切接触者测量体温,观察情况,切断传播途径;实验室24小时不间断进行核酸检测;12320公共热线24小时接听群众咨询的问题,每天接听电话在400人次左右;储备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控物资。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