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条的香辣在指尖流转,枕头馍的敦实在掌心成形,刚出锅的馓子带着热油的“滋滋”声跃然泥上——这幅满是阜阳烟火气的场景,被浓缩在尺许见方的泥塑里。这便是颍州区程集镇中心学校八年级学生张宇彤、申雨彤、宁雪共同创作的《家乡美食》,作品不久前在全国第八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中获得二等奖。带领孩子们捏出这幅作品的,是一位52岁的乡村物理老师——张家华。 一间教室藏着 500多件泥巴作品 7月8日上午,程集镇中心学校乡村少年宫的泥塑活动室里,泥土的芬芳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弥漫开来。推门而入,仿佛置身于一座黄胶泥筑成的微型博物馆:500多件泥塑作品错落陈列,大的近30公分高,小的不过巴掌大。 这里有岳母刺字时的凛然正气,有牧童横笛的乡野闲趣,有潘长江的诙谐憨态,也有《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灵动身影。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获奖作品《家乡美食》:十多公分长的泥板上,“王记格拉条”的招牌在街角高悬,穿粗布衫的大姐捧着大碗格拉条吃得酣畅淋漓,油锅里的馓子正被小贩麻利捞起,白胖的枕头馍压得小孙子直不起腰。提菜筐的主妇、挑食材的大爷、流口水的小男孩、吹泡泡糖的小姑娘,还有摇着尾巴的小狗……这8人一犬构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市井百态景象。 这些作品的“总指挥”,就是学校物理老师张家华。 物理老师打造 “泥巴乐园” 1997年,张家华初到程集镇中心学校时,背包里装的是物理课本和电路图册。但他心里始终珍藏着一支画笔——儿时在田埂上用树枝画孙悟空、描关羽的记忆,像颗种子在心底悄然发芽。 “物理讲的是规律,画画讲的是感觉,二者并不冲突。”张家华笑道。2000年学校美术教师紧缺,他主动请缨兼任。白天讲授杠杆原理,晚上研究色彩理论。2002年,他索性报考专升本,系统进修美术专业。 与泥巴结缘,源于他对部分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忧虑。“乡村孩子的童年不能只有屏幕的荧光。”望着校园外广袤的黄土地,他灵光一闪:“咱们这儿最不缺的是泥巴,而泥巴不论是用于玩还是创作,都是很好的材料。何不让孩子们从捏泥巴中找乐趣?” 他从田埂上挖来黄胶泥,泡软后捏出小猫小狗、灶台犁耙,甚至记忆中奶奶纳鞋底的模样。学校少年宫成立后,他牵头办起泥塑社团,30多个孩子涌进来,把教室变成了“泥巴乐园”。 鼓励学生 “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张老师从不说‘应该这样捏’,他总是鼓励‘按你的想法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学生李杨说。在张家华的课堂上,没有模板,没有标准,只有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天马行空的想象才是最珍贵的。” 他坚持使用原生态的黄胶泥,不打磨,不上色,保留黄土最本真的颜色。孩子们的作品里,衣衫可能打着歪斜的补丁,农具或许缺少零件,但每个泥人的眼神都闪烁着未经雕琢的灵光——那是孩童独有的、未被束缚的创造力。 每晚9点熄灯铃响后,张家华的办公室便成为“深夜工作室”。在堆满泥块的桌前,他重塑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记忆:拉犁的老牛、土坯房、扎羊角辫的姑娘。“捏泥人时,就像把小时候的日子重新过了一遍。”他感慨。 在他的熏陶下,孩子们的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叼着旱烟袋的老爷爷、追着蝴蝶跑的小丫头、流着鼻涕的小男孩……这些带着乡土体温的泥塑,成了乡村少年宫的“活招牌”,课程还被评为颍州区终身学习品牌。 如今,张家华的案头又泡好了新泥——孩子们提议要创作“乡村新貌”,将光伏板、新校舍、快递车都捏进去。这位“不务正业”的物理老师揉搓着泥团,笑容温暖:“只要孩子们有热情,我就会一直陪他们捏下去。”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