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坐着轮椅追寻公益梦

2020-4-1 10:08|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29230|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文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前段时间,太和抗疫一线,有位特殊的志愿者——坐在轮椅上,忙着统计各种资料。
  
  他就是太和县倪邱镇的王明明,今年33岁。
  
  他曾有很多身份:残疾孩子、乞讨者、流浪歌手。
  
  可他最喜欢的还是现在的身份——太和县爱心顺风车和阳光轮椅助残协会的志愿者。
  
  就是这个需要别人温暖的人,却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温暖着别人。
  
  趴在车轮上求学的孩子
  
  1987年,王明明出生于倪邱镇一个农民家庭。
  
  从记事起,他就发现自己与其他小伙伴们不同:“为什么大家都能够快乐地玩耍,我却只能躺在床上?”
  
  事情还要从王明明1岁那年说起。一天夜里,他发高烧,家人没放在心上,拿了几副感冒药给他吃。后来,烧是退了,他却再也学不会行走,两腿蜷缩无力,只能在床上、地上借助双手爬行。
  
  随着渐渐长大,王明明每天趴在窗前,看着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去上学,满是羡慕。直到一天,他鼓足了勇气对妈妈说:“我想去上学。”
  
  那一年,王明明10岁。于是,母亲多方奔走,为王明明在附近的学校报了名。为了方便他上学,母亲找了一台废旧架子车的轮子。每天天不亮,王明明就趴在车轮中间的大杠上,双手推着轮子,一点点地向学校“走”去。
  
  学校离家约1公里。每逢阴天下雨,路上泥泞不堪,还有水坑,他只能趴在母亲肩膀上去上学。
  
  捐款的残疾乞讨者
  
  王明明13岁那年,父母外出务工,家里就剩下他和弟弟妹妹,和年过八旬的爷爷一起生活。没有父母在身边,求学道路变得更加坎坷,小学没读完,他便告别了校园。
  
  为了自己的未来,王明明开始学着找点事情做。18岁时,王明明跟着村里人来到温州打工。结果,因为身体原因,他处处碰壁。
  
  不甘心就此回家,王明明在旁人的教唆下,学着在闹市区乞讨。
  
  “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王明明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收获,是一个小学生给的5毛钱,“当时我便大哭了一场,感觉同样是人,为什么自己是个废物!”
  
  乞讨的生活持续了半年多,王明明接触到了公益。
  
  那天,王明明看到一群志愿者在为福利院的残疾孩子募捐。他挤进人群,把自己当天乞讨所得的30多元钱全部塞进了募捐箱。
  
  他的爱心举动打动了在场的人,大家鼓起掌来。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即使身为残疾人,也同样可以活得有价值。
  
  传递爱心的小锁匠
  
  不久后,王明明返回家乡,拜当地一个修鞋师傅为师,学习了修鞋、配钥匙技术。
  
  此后,每天清晨他便坐着轮椅、背着工具箱,在附近的集市上以修鞋、配钥匙为生。遇到年龄大的老人,或是和自己类似的残疾人,他就不收钱。
  
  “那时候每天收入三四十块钱。”王明明说,自己虽然收入不高,但凭借双手挣钱吃饭,还能帮助他人,“相对乞讨生活,充实又快乐。”
  
  2017年的一天,王明明在微信朋友圈里结识了太和爱心顺风车协会的一位网友,在对方的介绍下,他正式成为一名公益志愿者。空闲时,王明明便捧着手机,编辑爱心顺风车群里发来的消息,发布到各个爱心群和公益论坛里,方便市民出行。
  
  “从我摆摊开始,便感受着各方的温暖。”王明明说,让他感激的同时,也想着尽自己所能为他人做点什么,“想做个爱心的传递者。”
  
  爱做好事的流浪歌手
  
  2018年秋天,王明明的生活悄然发生转变。
  
  在一次轮椅之光爱心活动中,王明明结识了两位流浪歌手。向两位歌手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王明明便和他们一起组团来到颍上参与商演。
  
  2019年,王明明开始独自外出演唱挣钱。在外奔波一年,扣除开支,也剩不下多少钱,但他坚持传递着正能量。
  
  去年6月份,途经灵璧县的乡镇时,王明明看见路边有名流浪汉,便为那人买去食物和水;去年年底,王明明探望了两名困难儿童,共花去了1000多元。钱虽不多,却是他去年一年攒下的一半积蓄……
  
  怀揣梦想的公益人
  
  今年年初,在阜阳日报社主办的第三届公益春晚上,王明明作为太和志愿者代表登台演出。
  
  2月份,疫情爆发后,王明明加入了太和县的志愿服务队,“我做不了太多事,只能帮忙统计一些捐款、开支明细,帮着整理资料,为抗疫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其实,王明明心中有个梦想,就是想多挣点钱,多帮扶一下家庭困难的孩子,“目前已经开始在做,也不知道能做到哪一步。但就像歌曲里唱的那样,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