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阜南县城一路向西南,驾车20多分钟后,便来到一座静谧清幽的村子——有着千年历史的阮城村。这里,曾是原鹿故城所在,春秋时期发生过成为历史笑柄的“鹿上会盟”事件。如今,跨越千年,透过古遗址、古井、古砖,走进乡村文化馆,就能感受到这座古村里的春秋遗风。 乡村文化馆建在阮城遗址一侧 历史2600多年前这里曾上演“鹿上会盟” 公桥乡阮城村位于阜南县西南5公里。这座看似普通的村庄里,在两千多年前发生过一件被载于史书上的事件。 阮城村原党总支书记戴学华介绍,阮城村春秋时称为鹿上,西汉时为原鹿县,东汉时为原鹿侯国。原鹿故城在西周及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一直是阜阳城以南至淮河的一个重要城邑。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原鹿故城逐步衰败,唐中期以后因战火频发而彻底败荒。后经行政机构变革,原鹿之名不存。至清代,称远城。有历史学家推测,“原”“远”“阮”字音相近,谐音转注,以讹传讹,故今称之为阮城。 春秋时期,这里曾经上演过一幕风云际会的会盟大戏。 据《左传》记载,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春,狄侵卫,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这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鹿上会盟”。但一年后,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发生战争,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腿部中箭,很快便伤重而死。“鹿上会盟”反映了当时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次事件对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加速了宋国的衰落和楚国的崛起。“鹿上会盟”成了空谈,也成为历史的笑柄。 探访阮城村乡村文化馆 遗迹阮城遗址、会盟台、古井…… 时过境迁,如今的阮城村里,只有阮城遗址、高高的会盟台等还记录着曾经的“鹿上会盟”。 坐落于村子河塘旁的会盟台高七八米,高台上被村民种满了庄稼,三个两米多高的大字“会盟台”立于其上,远远望去格外醒目。 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的阮城遗址,曾出土过青铜器具及戈、戟、楚郢爰金币、楚蚁鼻钱和秦汉钱币等历史文物。其中,就包括现存于阜阳市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楚国官印“专室之玺”,就目前国内情况而言,与它处于相同时代且印文相同的印玺,仅见三枚。专家考证,专室也就是古代的“传室”,以车传递称“传”,以马传递称“驿”,徒步传递则称“邮”,“专室之玺”也就是古代负责传递军政公文的长官的官印。“专室之玺”的发现,也印证了战国时这里便是传邮中转的交通要道。 如今,曾经见证历史的楼台和厚重的城墙,早已无影无踪,仅留下一些残砖碎瓦、石雕及多处古井。 阮城村后楼村的村民马远培介绍,以前这里还曾有一些古旧的房屋,均为青灰砖建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戴学华也称,以前村里比较困难的家庭,建房时会用捡拾来的砖瓦搭建,有些还是刻有古朴花纹的汉砖,如今大多已拆除。 高高的会盟台 如今打造综合休闲度假区 2014年,在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下,阮城村决定在原鹿故城旧址处,打造一座集历史研究、农耕收藏等于一体的阮城村乡村文化馆,充分挖掘利用这座千年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 2016年5月,阮城村乡村文化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戴学华成为首任馆长。在戴学华和村干部动员下,村民们纷纷捐出家里的旧物,放进馆内进行展览。 从村口出发,沿着弯曲的村道前行不多久,便来到了这座有着秦风汉韵建筑风格的乡村文化馆。进入阮城村乡村文化馆,可见馆内分三部分,分别是农耕民俗馆、红色文化馆和阮城村姓氏文化馆。在农耕民俗馆内,两千余件大小不一的农耕民俗用品有序摆放,这些都是村民捐赠的。除了老旧纺车、油灯、镰刀、锄头等农具,还有花轿、婚床、案几等旧时农村的婚庆用品,以及多年前出土的瓦当等。 农耕民俗馆对面是红色文化馆。馆内陈列的各种老旧报纸、书籍、海报、纪念章等,讲述着战争年代的红色故事。 而居于四合院正中的则是阮城村姓氏文化馆,里面有当地村民的族谱、功德碑等,每年村里的慈善捐献、清明祭拜等,都在这里举行。 2016年,阮城村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村,2018年被列入省级美好乡村建设村。近年来,村里加大对文旅资源的开发力度,聚力打造集文化旅游、民俗民宿体验、生态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品质综合休闲度假区——阮城文化生态旅游区,相继建成春秋牌坊、观光栈桥、水果采摘园等,初步形成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线路。不久前,戴学华注册成立了阜南鹿上文旅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历史文化为切入点,推介阮城村的乡村旅游。 此外,村里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