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老北关手工艺人武礼民: 想把匾额雕刻手艺传下去

2020-4-7 09:27|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50595|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任刚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每天吃罢早饭,武礼民都会到老北关的房子,擦拭未完工的两块匾额,保养刻刀、刨子等。
  
  武礼民今年66岁,是当地有名的匾额匠人。他希望,有人能够传承这门手艺。
  
  老北关匾额雕刻传人
  
  昨日,记者来到老北关,见到了正和邻居聊天的武礼民。
  
  武礼民说,因腰部毛病,自己不得不暂别老手艺。
  
  记者在屋内看到,墙上挂了六幅匾额,分别是清代书法家梁同书、王文治及民国大师弘一法师的作品。数量虽少,但都是精品,木匾质地坚硬,上面刻着的行书、隶书等遒劲有力、雄健洒脱。
  
  “在古代,匾额与建筑物相伴而生,被誉为建筑的眼睛。”武礼民说,我国匾额文化历史悠久,集书法、篆刻、木雕、堆灰、泥金艺术于一体。以前,包括木工、制匾、雕刻等都是油漆工的拿手绝活。
  
  “很可惜,现在手工制作匾额的油漆工,在阜阳就剩我自己了。”武礼民说,现在制作匾额都是电脑刻字,非常工整,感受不到那种凝聚匠人心血的灵魂。
  
  退休后重拾祖传技艺
  
  在武礼民的记忆中,至少从爷爷那辈起,就已是阜城老北关有名的油漆工了。
  
  “上了年龄的人都知道,现在的新世纪广场那边,曾有一座观礼台。”武礼民说,观礼台建于1958年,当时作为阜阳地区知名的油漆工,武礼民的父亲一手完成观礼台匾额彩绘。
  
  上世纪90年代初,观礼台被拆除。3年前,武礼民聚餐时在阜城某饭店挂的一幅老照片上再度见到了父亲当年参与建设的观礼台,瞬间泪流满面。
  
  武礼民说,他在临近退休年龄时,为了改善生活又拾起祖传制匾技艺,在北关北大街旧居重新挂出“盛祥武记”的招牌。
  
  匾额制作技艺非常复杂,包括制版打磨、起腻油漆、持刀雕刻等10多道工序。一步做错了,都要从头开始。
  
  老艺人的“三不卖”
  
  相对其他文玩,匾额收藏属于冷门,因为稀少,匾额市场行情水涨船高。在武礼民看来,自己制作的匾额不仅是手工活,还凝聚着他的心血,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
  
  “我雕刻的匾额不算很多。出售的,除了价钱合适,主要看眼缘。”武礼民说,这些年来,他始终秉承着“三不卖”原则,他不欢迎的顾客,第一类是喜欢卖弄、胡乱指点的“半瓶子醋”,“我不仅是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交朋友。”第二类是那些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土豪”,遇到这些财大气粗、仅仅为了装点门面前来求购的顾客,他直接拒之门外。最后,是那些斤斤计较的人。有顾客上门求购,习惯一点点砍价,这样的客人他也不欢迎。
  
  期待匾额雕刻得到传承
  
  武礼民说,此前,匾额雕刻技艺都是祖传,子承父业。现在,晚辈各有各的工作,对匾额雕刻并不感兴趣。他的内心有着深深的忧虑:匾额雕刻将来会不会消失?
  
  武礼民说,匾额雕刻是文学艺术和雕刻艺术的结合,艺人既要懂木工活、油漆活、雕刻技艺,还要有一定的古文造诣。要学会这些,必须花费很长的时间。他举例说,仅是匾额边缘花纹的雕刻、匾额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处理,就有很多种技巧,很多现在几乎不为人知了,没人指导着做是不行的。
  
  留住一门手艺,就是留住一段历史。武礼民说,如果谁对匾额雕刻有兴趣,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可以到北关北大街来跟他学习。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