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又三年,人生中宝贵的时光。 就是这6 年,贺俊强选择留下来,与刘伏庄人一起,改变贫困面貌。 从省城合肥到偏远乡村,省残联派驻刘伏庄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贺俊强,用2000 个日日夜夜换来的是,“ 空壳村”集体经济收入由0 增至21 万元,292 户584 名贫困户到2019 年全部脱贫。 “要让大伙的日子好起来” 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一排排太阳能路灯耸立路旁,公共文化广场上人气十足……来到颍泉区闻集镇刘伏庄村采访时,阴沉的天气挡不住这里发展的热乎气。 还是刘伏庄村,前些年可不是这个样。“房屋破败,垃圾遍地。一条主干道通往集镇,天一擦黑,砖渣路上啥也看不见。”2014 年11 月,初来乍到的贺俊强看到眼前的景象,心头一紧,一阵酸楚,心中的疑惑与压力交织。 为快速进入状态,顺利开展工作,贺俊强来到原村支书孙全巨家拜访、取经。“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多听群众的意见,不要摆官架子;团结好干部力量,形成干事合力。”孙全巨的话,为贺俊强鼓足了干劲。 随后,贺俊强和同事们马不停蹄,对刘伏庄村9 个自然村、1536 户5088人进行摸排。村民刘怀金记得,一次下大雨,贺俊强撑着伞,逐门逐户走访询问,房子漏不漏雨,出行可有困难。 “贺书记的伞不大,当时身上都淋透了,鞋里也灌水了,我看着都心疼。” 筹资金、跑项目、建设施、兴产业,多年来,贺俊强一点一滴、踏实行动,兑现了“要让大伙的日子好起来”的诺言。 如今,刘伏庄村实现蜕变:新修道路13.1 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599盏、视频监控6 处;完成村卫生室升级改造,新建了标准化幼儿园、刘伏庄小学教学楼、便民服务中心、健身文化广场,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一件小事,让俺心里暖暖的” 平易待人,关心群众冷暖,从不摆架子,是贫困户刘玉新眼里的贺俊强。 刘玉新患有慢性胃炎、高血压,一只眼睛有残疾,老伴患有冠心病,家庭因病致贫。贺俊强了解情况后,隔三差五到他家嘘寒问暖,讲政策、找出路,帮他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通过发展养殖,一家人的生活有了起色。2016 年,刘玉新还应聘了村公益性岗位,当起保洁员。“ 有一次,贺书记看见俺用手擦环保桶,急忙说,当心别刮着手,用毛巾沾水清洁。他一边说,一边帮俺擦。”刘玉新说,“ 一件小事,让俺心里暖暖的。” 因为贺俊强一件件“小事”受到鼓舞的,还有村民孙景海。 2014 年,孙景海从南京返乡创业,尝试发展现代农业。由于不懂种植技术,贺俊强帮助其联系培训班和技术人员;第一年葡萄成熟找不到销售渠道,贺俊强紧急联系省残联,帮助卖出1000 多箱,为其挽回了损失。 致富路上的问题得以解决,近年来,孙景海发展信心增强,牵头成立景海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群众30余人,带动大家增收。 “得到大家认可,一切辛苦都值了” 三年届满,贺俊强是有机会回去的。一封联名信,让他决定留下来,继续带着村民奔小康。 原来,得知他任期届满,群众自发联名挽留贺俊强。当退休书记将印满红手印的挽留信,交到他手中时,一瞬间,他红了眼眶。“一是感动,二是幸福。 得到村民的认可,一切辛苦、一切付出,都值了。” 第二个三年接着干。如今,贺俊强对基层工作已经得心应手,但工作之余,每每想到家人,还是觉得亏欠太多。 “ 刚来刘伏庄村时,孩子上中班;现在上四年级了,我几乎没参加过家长会,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了。”聊到家庭,身材高大的贺俊强哽咽了。 使命在肩,征程在望。如今,刘伏庄村集体经济收入由0 增至21 万元,292 户584 名贫困户到2019 年全部脱贫,这一增一减的数字,为贺俊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着动力。“ 我将以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决胜小康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带领刘伏庄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