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气温高达36℃。中午12点,颍州区九龙镇庙前村扶贫干部申涛匆匆赶到贫困户王治强家中:“老王,家里空调出了什么问题?” “你给看看,小孩子不小心动了一下,这新玩意儿,俺也调不好。”王治强回应道。 接过遥控器,申涛重新设置了空调参数,凉风呼呼吹了出来。“这个天一定要注意防暑,你媳妇身体不好,更要多注意着点。有啥问题,就给我打电话。”叮嘱了几句,申涛才放心离开。 小到电器调试,大到就业找工作、发展产业,在庙前村,“有难题,找申涛”已经成了村民的口头禅。 2015年,申涛从天津科技大学辞职返乡,到颍州区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任职。工作刚满一年,他就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前往庙前村驻村扶贫。“刚进村时,村集体收入为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305人,属深度贫困村。”申涛意识到,担子不轻。 他花了十天时间,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了解致贫原因、生活状况和发展意向。紧接着,和村干部一起对贫困户“对症下药”。“扶贫先扶志。想要带动贫困户立下志向、树立信心,首先就要获得他们的信任。”申涛说,他是个外来人,只能用笨办法,时时刻刻扎在村里,倾听群众心声,想贫困户之所想、急贫困户之所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贫困户姚邦荣丈夫早逝,儿子离婚后又入赘他乡,留下她和上小学的孙女相依为命。有一次姚邦荣突发疾病,申涛把她送到医院检查,确诊病因后,又帮她办理住院手续、联系手术医生。贫困户王治强妻子下肢瘫痪,出生两个月的早产女儿又感染了肺炎,在合肥求医期间,申涛帮他联系医院,并送去2000元医药费。病情稳定后,又帮他转到市六院,并再次送去2000元。现在,王治强女儿健康成长,申涛又到处给他介绍工作……赢得贫困户的信任只是第一步,要带领大家甩掉贫困的帽子,归根结底还是要发展经济。庙前村位于九龙镇最南端,区位条件较差,村里不少土地闲置,却没有企业愿意前来投资。2017年,村扶贫车间计划引进安徽丽达制衣有限公司,可企业负责人一进村就打了退堂鼓。“只有一栋厂房,水电都不通。因地势低洼,雨天积水还会流进车间。”车间负责人李敏告诉记者,当时很灰心,觉得分公司建不起来,“但申涛和村干部的热情和真诚打动了我,于是才决定试一试。” 好不容易引进一家企业,申涛每天都要到村扶贫车间了解具体问题,并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帮助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企业试生产时工人不够,他就挨家挨户去动员,在一个星期内为企业招了十几名工人,保障了顺利投产。如今,企业已经稳定下来,年产值达130多万元,吸纳了14名贫困户就业。 32岁的王净就在村扶贫车间上班。在她心里,是申涛改变了她一家的生活。 原来,王净小时候因病致残,导致双腿不能行走,家里还有4个孩子要养育,丈夫也不能外出打工,一家人生活很艰难。申涛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爱心组织和学校为孩子争取学费、餐费补助等,并经常到家里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和夫妇两人商量发展蔬菜种植,增加收入。 “今年我们种的豆角,8月份刚卖完,收入5000多元,接下来准备种蘑菇。”王净说,如今孩子大些了,她和丈夫可以出门打点零工了,“我在扶贫车间打工,活不重还管午饭,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 现如今,在申涛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庙前村已经发展了2个产业扶贫基地和1个双创车间,进驻企业共流转土地200亩,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给群众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另外,通过介绍务工、公益岗位带动和以工代赈等方式,庙前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了就业全覆盖。 “贫困户都找到了增收的门路,产业收入和务工收入成为大家的主要收入来源。”申涛说,生活有了奔头,大家的精神面貌也好了起来,整个村子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发展图景。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