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益军:千余篇日记话扶贫初心

2020-9-30 09:19| 编辑: 刘黎 | 查看: 16301|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楚楠楠 通讯员 闫翊 文/摄|来自: 颍州晚报

杨益军(右)走访贫困户
      “不是所有人都能和脱贫攻坚的时代浪潮相遇,既然有幸加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就必须在大许村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书写最美的诗行。”扶贫三年多,安徽青年报社长助理杨益军和当地群众手拉手心连心,攻克了扶贫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2017年4月,杨益军无条件服从组织决定到颍州区西湖镇大许村安营扎寨。大许村共有村民170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4户352人。不少群众对村干部怀有较深的成见和误解。年过半百的老朱是大家公认的“头难剃”,一直对镇村干部有强烈的对立情绪。老朱的母亲崔风云神志不清,侄子朱健康是孤儿,两人均是村里的贫困户。杨益军首先为崔风云办理了慢性病就诊卡,紧接着为朱健康办理了孤儿救助手续,并让朱健康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通过团省委为他募集助学资金。老朱种植的南瓜卖不掉,杨益军把阜阳商厦连锁超市负责人请到南瓜田,滞销的南瓜全部卖上了好价钱。从此,老朱对杨益军心怀感恩。
  
  杨益军的真情如春风化雨,让大许村不少曾经的老大难,蝶变为自主脱贫的正能量人物。
  
  贫困户刘作道的妻子因糖尿病诱发左小腿萎缩,常年卧床不起。他手中无钱,致富无门,整天在家唉声叹气。杨益军鼓励他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班,帮助他申报了产业扶贫资金。刘作道很快购买了380只鸡苗,当年尝到了创业的甜头,第二年养鸡800只,获利两万多元。
  
  为了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杨益军和扶贫工作队大力引进种植大户投资兴业,帮助流转土地1000多亩发展西瓜种植和大棚蔬菜种植,带动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仅种植大户许国友的蔬菜种植基地,就为全村18名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从建设种植基地开始,杨队长就隔三差五来查看进展,帮助我们解决了灌溉、道路、资金等方面问题,我们对基地发展很有信心,也希望能带动更多群众就业。”许国友说。
  
  艰辛付出终结硕果。如今,大许村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37万元,顺利实现村出列。全村流转土地千余亩,“一村一品”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已跻身阜阳市“百村百品”特色农产品优势村。
  
  “如今大许村的沟沟坎坎,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杨益军从骨子里深深爱上了这块土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记录是他的职业习惯。来到大许村的三年多时间,他的扶贫日记写了1000多篇。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中国有个草河湾》,被列入阜阳市重点扶持文艺作品,即将出版发行。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