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居一隅、贫穷落后,这是颍泉区行流镇宋湾村以前给人的印象。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基础薄弱的村落,却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实现了摆脱贫困,村集体经济今年预计超过40万元。变化的背后,是宋湾村“两委”、省民政厅驻宋湾村扶贫工作队与全体村民团结一致、砥砺奋进的结果。 日前,记者在颍泉区宋湾村瑞达农场的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看到,宽敞的蔬菜大棚内,基地负责人李月华正忙着组织贫困户收割青菜、装筐。随后,一箱箱新鲜的蔬菜被送往阜阳瑶海农产品批发市场,供应市民的餐桌。 “村里不仅多次劝我回乡发展,还筹资建设了蔬菜大棚租赁给我们,解决了我的资金难题。” 李月华说,她之前在北京市通州区种植蔬菜,每次回乡看到家乡一天天变好,她都有回乡再次创业的冲动。可是因为建设蔬菜大棚投资巨大,她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最终作罢。 “村里有土地,村民大部分都支持,李月华有多年的种植技术,可谓一拍即合。”省民政厅派驻宋湾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李月华的想法后,一边鼓励她回乡发展,一边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建设大棚的前期评估论证。最终,村里向上级争取到160多万元财政资金,流转土地建设33个标准化蔬菜大棚,租给李月华使用。 “村民大多是老人和留守妇女,大棚蔬菜种植是轻体力活,十分适合。” 李月华表示,目前种植基地已经带动40多人就业,平均每个月收入1000多元,其中贫困户10多户。 长期以来,农民因为对市场信息了解滞后,产销不对路等原因,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减小生产经营风险,宋湾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在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方面下了不少工夫。 宋湾村原有一家菊花种植驻村龙头企业,去年下半年,村里引导企业积极转型,专门开展蔬菜种植和深加工,配套建设了120平方米的蔬菜冷库和1200多平方米的育苗大棚。 “我们的南瓜条出口到韩国,包菜和胡萝卜出口到日本,可以带动300多户村民就业。” 安徽省雨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鹿士森告诉记者,扶贫工作队对企业的帮扶无微不至,从种植、收购到加工,都给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导。加工成产品以后,又给他们想办法联系客户。 “我家离厂房100米左右,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照顾家,工资也不低。”今年58岁的宋湾村村民丁学芝告诉记者,她在分拣车间上班,月工资3000元左右,村里好多留守妇女都在这里上班。 宋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代祥华告诉记者,目前,宋湾村仅蔬菜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600多亩,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每年向300多户村民发放土地流转费用150多万元,带动30多名贫困户实现就近灵活就业。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1万元,2018年将近13万元,2019年达到了23万元,今年初步预计要超过40万元。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宋湾村累计投入1700多万元对村内道路、路灯、绿化等人居环境项目进行全面整治提升,让老百姓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红利。 “我们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代祥华表示,下一步,村里将把蔬菜种植和加工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带领宋湾村人民在脱贫的基础上继续致富奔小康。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