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赶集

2021-1-16 10:16| 编辑: 刘黎 | 查看: 123369| 评论: 0|原作者: 梁如云|来自: 阜阳日报

 
  今天逢集吗?自从几年前搬到小镇上住,赶集便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大事。
  
  集市自古以来就是附近乡村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场地。“集”蕴含人与物、人与人相聚会合之意,可能起源于尧帝时期兴起的“市井”,史前就普遍存在这种人类聚集交易,买卖货物的市场。古代也叫墟市、集墟。到集市进行买卖俗话叫赶集,到集上随便看看是赶闲集。也有称赶集为赶场子。
  
  集是城的缩影,比起县城规模小得多,大部分乡镇都在集市上。相邻着的乡镇,为了避免冲突相犯,不在同一天都逢集,让赶集的人有更多的选择。最多的是日集,即天天有集。有隔日集,即今天逢集,明天背集。数日举行一次的集市也不少,有的集期为三、六、九,有的集期是一、四、七。这是多少年来沿袭下来的规矩,这边逢集忙,那边背集闲,轮流坐桩,每天都有集市可赶。
  
  我居住的王店镇是隔日集,以前逢集那天赶集的人多,很热闹,背集日就比较冷清。现在虽然说不怎么讲究了,但还是有区别,一些卖野生鱼,卖鸡鸭,卖豆腐,卖酒酵的流动摊贩,每当王店背集日,就跑到几里外逢集的王寨。王寨和王店相邻,逢、背集错开。这不知是哪朝哪代形成的风俗习惯,相当科学合理,所以至今不变。
  
  我小时候生活的小村庄离阜阳城十二里,离周棚集八里。从记事起,最难忘的就是和一群小孩跟在大人身后去赶周棚集。三五成群的大人们说说笑笑,男的牵着牛羊赶着猪,女人拎着鸡鸭,挎一筐鸡蛋,带着这些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到集上买卖交易,以物换钱。大多数甩开空手悠闲自在,逛集市,凑热闹。
  
  在田埂小路上蹦蹦跳跳,很快就到了周棚集上。集市上人来人往十分拥挤,但分行设市互不干扰,各市都有固定集中的营业区域。常见的有粮行,经营五谷杂粮、种子、原料、面粉、各类食用油。粮行附近是柴草行,买卖麦秸、稻草、煤炭。还有棉花布匹衣服市等。
  
  蔬菜市场里人最多,挑担的、摆摊的,叶菜、茎菜、果菜、根菜,新鲜的各种蔬菜分别堆放整齐。邻近是禽蛋行。鸡、鸭、鹅,禽声嘈杂,那年月农民家家养鸡,靠出售鸡蛋换取零花钱,号称“鸡屁股银行”。集市上卖鸡卖鸡蛋的很多,农民卖鸡蛋不论斤,论个。
  
  绝大多数集市都沿河而设,周棚就在沙河岸边,南北渡口摆渡赶集的人。周棚最壮观的市场骡马行就在沙河堤坝柳林中,一排大柳树下拴着一头头等待经销的马、驴、骡、牛等大家畜,树荫下马嘶牛叫。骡马行买、卖双方不直接交易,而通过经纪人成交,经纪人又称行户,大宗买卖由经纪人在卖方和买方之间撮合。行户和买卖两家的手指藏在衣袖里拨来弄去,神神秘秘地侃价。
  
  和骡马市相比,猪羊市经销的猪、羊、猫、犬、兔子等,钱少利薄,所以经纪人少。但也有少量的经纪人。他们提着秤,叫提秤的。提秤的按斤论价,让买卖双方都满意。
  
  集市上附带着许多民间娱乐活动。说书的,唱戏的,卖艺的,吹糖人的,玩杂技的……从这场子串到那场子,都有一圈人围着鼓掌叫好,形成一个个眼花缭乱的演出场地。集市上的这些民俗现象如今很少见了,但那些生动活泼的表演至今令人记忆犹新,难以忘记。
  
  一晃60多年过去了,童年赶阜阳城北的集,老年在阜阳城南赶集。这几十年社会发展快,集市变化大,骡马行、柴禾行、粮行、棉布行……统统消失了。
  
  如今,王店集最繁华的就是菜市场,或者叫“老年菜市场”,摆摊卖菜的全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有的已经80多岁了。现在是荠菜上市的旺季,每个菜摊上都有一篮或一袋荠菜,货比三家,很容易分清是大棚里的,还是到野外剜的。
  
  现在赶集不仅是乡村里的人,城市里的人也不少,而且多是老年人。王店、周棚都有公交车到达,想去哪里上车刷一下老年卡就行了,不要钱。王店集上经常见到三五成群的城里人拎着袋子,拉着小车来买菜,买土鸡蛋,青菜鲜嫩,每斤便宜块把钱。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手机与人生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