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贾玉峰(右)和妻子一起展示创作的“斗牛”剪纸作品。 春节,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同时庆祝万物生发的春天到来。 在全国各地,年俗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在阜阳有句俗语:“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位于淮河文化圈的阜阳,过年有哪些习俗呢?走,咱们去一探究竟。 节日“群主”——春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历史非常悠久。”阜阳师范大学教授刘宏说,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应是一个节日群,从腊八节这天或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之后,春节才算过完,其中以正月初一为节庆高潮,元宵节则为春节画上一个热烈而喜庆的句号。 十二月最后一日之夜为除夕,俗称年三十。如遇到十二月为小月,就有二十九算三十之说。除夕的“除”字,意思是过去,“义谓旧岁至此夕而除,明日即中另换新岁也”(《辞海》)。 贴春联有讲究 过年有贴春联的习俗。在阜阳, 贴春联时,要一家人都在家才能贴,绝不能把家人贴在门外。 习惯上,先贴堂屋,再贴厨房、厢房,最后贴过道、牛栏、猪圈、水缸、粮囤。这样由里向外的张贴顺序,符合儒家修身齐家的精神。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阜南一带群众,若家里有老人去世,三年不贴春联。 一些欠债户,三十早上就贴春联了。春联一贴,前来要账的人转身就走,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 全家守岁,心怀敬畏 早在清康熙年间,阜阳就有贴春联、放鞭炮、拜长辈、守岁等习俗。据康熙《颍州志》记载:“除夜:易桃符,放爆竹,爇炎于庭。先拜祖先,次尊长,余以序拜。夜分不寐,谓之守岁。” 刘宏教授介绍,守岁时,大人小孩都要心怀敬畏,说话做事要得体,要说吉祥话,营造祥和的气氛,否则,将意味着来年不吉利。 守岁开始,老年人在屋里点燃事先放在火盆火炉上的柴禾,撒上一些松枝柏叶,热气腾腾,香烟缭绕。 小孩子们端出花生、瓜子、糖果等食物,大家一边慢慢品尝,一边听老人讲故事,故事内容一般是过年过节的习俗,处人处事的经验等。 团圆饭三道菜必不可少 据阜城北城小学退休教师、长期研究阜阳历史文化的周世忠老人介绍,旧时,除夕这天,一些大户人家还要在门口悬挂堂名灯。堂名灯有两丈多高,顶端是个大红灯,灯罩上用金字写着堂名,红灯里面装有蜡烛,挺直的撑杆是油漆的,下端有底座。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青菜豆腐,夫妻团圆。”除夕之夜以团圆为乐,如有游子在外不能回家,吃年夜饭时,父母也为其摆放一副碗筷。一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连怀中抱着的婴儿也有席位和杯筷。 “在年夜饭中,除了鸡、肉、蛋之外,还有三道菜必不可少。”周世忠说,一是和菜,又名什锦菜;二是鱼,只摆样子不吃,表示年年有余;三是圆子,寓合家团圆之意。要多于人数,象征来年添人进口,人丁兴旺。吃年夜饭时,平常不喝酒的老人和女儿、媳妇们,也心情舒畅地喝上一杯,以示喜庆欢乐。 吃罢年夜饭,晚辈们会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向晚辈派发压岁钱,人人有份。然后一家人开始守岁,大家围着火炉叙旧话新,品尝茶水糕点,守岁到天明,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年三十晚上灯长明 “年三十晚上不兴吹灯。”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里,红蜡烛不能灭掉,哪怕是平时非常节俭的人家,年三十晚上也不怕费灯油,灯要亮到天明。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